揭仲專欄:台海飛彈危機讓美國對台趨保守

2020-08-08 07:00

? 人氣

被尊稱為「民主先生」的前總統李登輝辭世,享耆壽98歲。(新新聞資料照)

被尊稱為「民主先生」的前總統李登輝辭世,享耆壽98歲。(新新聞資料照)

李登輝訪美引發後續台海飛彈危機。他在一九九六年總統大選勝選後,在兩岸與對美關係上,無法如同飛彈危機前那樣得心應手;也不得不採取措施,嘗試修補與華府和北京的關係。

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一日至九六年三月二十五日的台海飛彈危機,堪稱是李登輝擔任總統的十二年內,在兩岸與對美關係上影響最重大的事件。在飛彈危機前,李登輝憑藉著對「潛流」的洞悉力、在契機出現時果斷超前對手的行動力、兩岸綜合國力的差距不如今日巨大,以及中共因為八九年血腥鎮壓天安門學運,在華府的影響力重挫等因素,在兩岸和對美關係等方面並未落居下風。但飛彈危機後,美國決定與中共修好,使李登輝逐漸落居下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李訪美讓北京警覺華府立場鬆動

李登輝在九五年初,開始在華府推動前往美國參加康乃爾大學校友會的游說工作。事實證明,近在咫尺的美國國務院對國會山莊和輿論動向的掌握,遠不如千里之外的台北總統府。國務卿克里斯多福(Warren Christopher)不僅在二月指出:「李登輝的訪問有悖於美國的政策。」還在四月十七日於聯合國當面向中共外長錢其琛表示:「李登輝不會得到這個簽證。」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羅德(Winston Lord)在美國宣布同意李登輝訪美的前幾天,還在北京向中共高層保證「不會讓李登輝訪美」。

1995年李登輝重回他的母校康乃爾大學並發表演說,成為首位成功訪問美國的台灣現任元首。(新新聞資料照)
1995年李登輝重回他的母校康乃爾大學並發表演說,成為首位成功訪問美國的台灣現任元首。(新新聞資料照)

當五月初美國參議院以九十七比一、眾議院以三九六比零之壓倒性票數,支持李登輝到美國進行私人訪問後,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遂決定同意,並於五月二十二日正式宣布。自認遭欺騙的中共高層自然十分難堪,立刻推遲國防部長遲浩田訪美與若干工作性的諮商。

值得玩味的是,中共高層對是否該強硬回應李登輝卻有些舉棋不定。時任海協會常務副會長的唐樹備仍如期於五月二十六日率團前往台北進行「焦唐會談」,還簽署了「第二次辜汪會談第一次磋商共識」,並約定於七月二十日舉行第二次「辜汪會談」。在後來出版,據信是李登輝提供資訊的著作指出,在獲知可望順利成行時,李登輝「特別透過兩岸檯面下的密使管道聯繫」,此一動作或許對當時中共高層的態度產生了影響。

但在李登輝訪美後,相關政治效應逐漸浮現。首先是行政院長連戰祕密訪問歐洲,並會晤捷克總統哈維爾(Vaclav Havel)。我方又大動作推動重返聯合國,除李登輝親自發表專文,外交部甚至於六月二十七日表示:「政府對我國參加聯合國的名稱不太計較。」同一時間,美國眾議院已有議員提出修正案,擬禁止國務卿以「不利外交政策結果」的理由,拒絕任何台灣民選官員入境美國;部分國會議員也醞釀,若李登輝在九六年三月的總統直選中獲勝,應邀請李登輝到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的聯席會議中演說。

這些發展,讓早在九四年的情報分析中,就已將李登輝視為「分離分子」的中共強硬派,更認定李登輝是公然推動「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而美國政府推翻承諾,也被解讀為對「一個中國」的立場開始鬆動。中共遂主張為迫使李登輝放棄推動「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並遏止美國對台政策進一步倒退,必須採取強硬行動。

1996年李登輝(右三)參戰台灣首次總統直接民選,並順利當選。(新新聞資料照)
即便面臨中共武力威脅,1996年李登輝(右三)仍在台灣首次總統直接民選中順利當選。(新新聞資料照)

柯林頓政府對台態度趨嚴

在強硬派的運作下,九五年七月中旬舉行的中央軍事委員會會議中,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和錢其琛被迫進行「自我批評」。中共高層隨後也接納共軍代表劉華清、張震和熊光楷等人的主張,決定進行飛彈試射與軍事演習,希望藉由大規模的武力展示,達成促使台灣和美國走回中共眼中「正軌」的目的。

接下來,中共除推遲海基、海協兩會的定期會談,更在九五年七月十八日透過《新華社》發布將在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八日,於東海海域進行地對地飛彈的試射公告;並如期在七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及二十四日,從江西向台灣東北部海域試射六枚彈道飛彈;也同時以《人民日報》評論員名義,從七月二十四日起,連續四天強烈抨擊李登輝在康乃爾大學的演講,開啟長達九個月、連續七波的武力威脅。

中共的武力威脅,雖沒能阻止李登輝在九六年三月的總統直選中獲勝,還促使美國恢復並深化和我方的高層安全對話與軍事交流,例如雙邊國安會高層的定期會談、與雙邊軍文高層官員的「蒙特瑞對話」,以及軍種與軍種間、軍種司令部與美國太平洋總部間的各種會談。但華府卻從危機中,意識到台灣問題的敏感性,在態度上轉趨保守。更嚴重的是,柯林頓政府為修補關係,決定接受中共要求,將尼克森(Richard Nixon)以來對中共的私下保證公開化。

柯林頓九八年訪問中國大陸時,就在上海公開發表「新三不」,表示「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以國家為入會條件的國際組織」。雖然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在七一年七月就已說過類似內容,但這是首次有美國總統將對台三項政策主張結合,公開對中共做出承諾。在修補與中共關係的同時,美國也在檯面下對李登輝施壓,除要求「盡早恢復兩岸對話」,也要求「在九六年一整年都不要推動高階資深領導人的訪美事宜」。

美方態度轉變,讓李登輝在九六年勝選後,在兩岸與對美關係上再也無法如同飛彈危機前那樣得心應手,也不得不採取措施修補與華府、北京的關係。例如李登輝於接受《亞洲華爾街日報》專訪時公開表示:「他短期內可能不會出國訪問,目前亦無訪問美國的計畫。」在就職演說中,李登輝不僅重申期盼兩岸簽署和平協議,還公開宣布願赴大陸從事和平之旅。

台灣開始被視為麻煩製造者

但一九九九年七月,在僅諮詢少數幕僚的情況下,李登輝突然拋出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兩國論」。但他錯估中共反彈的強度,事先也未知會華府,再度重創了與中共、美國的關係。更嚴重的是,當中共軍機開始大舉出海,將巡弋範圍從原本離大陸十五海里前推至海峽中線時,李登輝在美方壓力下,決定不採取對抗措施,使中共軍機進逼海峽中線就此「常態化」。中華民國在部分華府政治菁英的心中,也開始被視為麻煩製造者。這些發展對台海的安全形勢,與接下來十六年間美中台三方的互動,都造成深遠的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

揭仲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