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大陸也有個「台聯」─北京對台工作代言人

2020-08-30 07:00

? 人氣

上海市台聯會長盧麗安在中共十九大會場的「黨代表通道」接受訪問時曾表示:「生長在寶島台灣,我以身為台灣女兒為榮,以身為中國人為傲。」(資料照,王彥喬攝)

上海市台聯會長盧麗安在中共十九大會場的「黨代表通道」接受訪問時曾表示:「生長在寶島台灣,我以身為台灣女兒為榮,以身為中國人為傲。」(資料照,王彥喬攝)

以一句閩南語「愛台灣,當然也可以愛大陸」,讓上海市台聯會會長盧麗安的身份成為兩岸鎂光燈焦點。2017年10月,盧麗安在中共十九大會場的「黨代表通道」接受訪問時,還有這樣的告白:「生長在寶島台灣,我以身為台灣女兒為榮,以身為中國人為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陸涉台組織數目多且繁雜,但有一遍佈全大陸、服務對象更廣泛,而眾人時常不知其廬山真面目的半官方單位,即盧麗安身份的所屬機關——「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簡稱全國台聯)。

中央OK  浙江先行

若要論及「台企聯」與「全國台聯」組織成員差異,或可直接使用有無「中華民國」戶籍作為判斷。「台企聯」屬於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台商、台幹所組成的民間社團組織;至於「全國台聯」,若借用台灣社會語境的「外省後代」,他們就是在大陸生活的「台灣後代」。例如現在身兼全國台聯副會長的盧麗安,其中華民國戶籍已於2017年被台灣官方註銷。

至於全國台聯在大陸的誕生,得從兩岸近代史談起。1945年台灣光復前後,有不少「心向祖國」的台灣人,也有赴大陸升學的台灣青年,在這段時間陸續「西進」,在當地落地生根。

然而,由於台灣身份的特殊性,在中共建政初期,一些台灣人也被迫捲進了政治運動之中。不過,到了鄧小平主政時期,推動改革開放,同時對台政策也隨之調整,從「一定把五星旗插進台灣省」的調性,改弦更張為「和平解放」、務實的「祖國統一」策略。至於如何具體讓台灣民眾瞭解北京善意?就如《孫子兵法》所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此刻,在陸台籍人士成了北京對台政策的最佳代言人,更是中共對台懷柔的首批對象。中共先是「復甦」建政初期與台灣相關的民主黨派,像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革)、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台盟)等統戰功能。隨後,在1979年的《告台灣同胞書》精神號召下,開始有了「台灣同胞聯誼會」這類半官方組織的初步規劃。

1980年6月,浙江省委統戰部推出了一份《關於成立浙江省台灣同胞聯誼會的通知》文件,內容指浙江省台灣同胞聯誼會(簡稱浙江省台聯)將在浙江省統戰部門指導下成立,並交由1955年自日本「海歸」回大陸的台籍人士賴中和擔任籌備小組組長。

同年11月,浙江省的籌備小組第一次代表會議在杭州市召開,會議除了宣佈正式成立浙江省台聯會,原籌備組長賴中和也被遴選為省台聯主任。但值得留意的是,會議也提出:「在十年浩劫中,不少台胞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打擊迫害。粉碎『四人幫』以後,黨中央撥亂反正,重申了對台胞『一視同仁,不得歧視』的政策」;同時,也聲明浙江省台聯是浙江省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成單位之一。

「和平統戰」催生全國台聯

事實上,在浙江省台聯成立之後,專屬大陸全國性質的台聯並未順勢而生。直至1981年4月,住在福建省的台灣人也在福州市成立第二個省級台聯組織「福建省台灣同胞聯誼會」,中共中央才有了明確指示。

據史料顯示,時任中共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鄧穎超,自上任以來,為解決兩岸長期的隔絕狀況,相當積極且大力支持成立類似「同鄉會」聯誼性質的全國組織。鄧穎超認為,「同台胞溝通,才能增進海峽兩岸同胞的相互瞭解」,也就是運用細水長流的辦法,最終營造匯成江河大海之圖景。

1981年7月,鄧穎超特別抽調出生於台灣台中,且曾擔任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的日文翻譯——林麗韞擔任全國台聯籌備小組組長。同年9月,中共召開全國台聯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並發出《關於落實居住在祖國大陸台灣同胞政策的指示》的38號文件,強調「黨對住在祖國大陸台灣同胞的基本政策:一視同仁,並在各方面優先照顧」。此外,也明確表示有必要利用居住大陸的台胞的影響力,加緊對台進行「和平」統戰。

1981年12月,來自大陸各省市、自治區的一百多名台籍代表在北京舉行第一次「全國台灣同胞代表會議」,會中通過組織章程草案正式宣告「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成立以及任務目標,並推舉林麗韞為全國台聯理事會會長(此後大陸各地台聯組織領導職改為理事會會長),寄望「全國台聯」推展兩岸交流,重新認識彼此。

衡量成效  不能只憑數字

事實上,全國台聯和其地方組織的成立宗旨,旁人大多會聚焦於中共對在陸台人、台灣本地民眾,以及海外台人的「統戰」任務。其實這樣的理解,也難以完整拼湊出全國台聯成立之初的面貌與目的。

而全國台聯初期主要工作,是特別處理一些在陸台人的「冤假錯案」,為過去遭錯誤批判而被下放的台灣人平反,抑或為這群台人爭取相關福祉。比如,在陸台人由於政治因素,其後代在求學上有所困難,全國台聯為此爭取到不少教育經費,如設立「青年台胞大專班」、「台灣幹部訓練班」等課程。爾後,這群接受教育的幹部,也都順勢成為全國台聯及地方組織的工作主力。

但隨著在陸台人的生活品質提升、台灣民眾赴陸人數擴大,全國台聯乃至地方的工作重心已轉向兩岸交流。像是著名的「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三台會)就是由全國台聯引領主辦,通常在每年7月舉行,不僅是大陸涉台圈的「老品牌」活動,也是觀察大陸對台政策動向一扇窗。

當然,全國台聯著名的活動不僅於此,還有自1984年開辦迄今的台胞青年夏令營、冬令營、海峽兩岸學生交流團、台灣傑出青年赴陸參訪團等,每年平均交流人數達千人以上,甚至還透過旗下《台聲》雜誌舉辦兩岸青年徵文比賽。

然而,以台灣目前與日俱增的「反中」意志看來,類似全國台聯的大陸涉台組織,其執行成效恐怕已不如過往。當然,不可否認,近40年來,全國台聯的相關作為,一直奉行加強消除兩岸歧異、服務台人的宗旨,但全國台聯創始推手的鄧穎超曾強調:「對台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時間性都很強,要見縫插針,要插得有效果,也不要插出血了。」顯然,這般精神似乎逐漸背道而馳,尤其可以觀察中共對台單位的績效指標,處處以「數字」為圭臬,認為交流次數、福利多寡等,就能直線性簡化強調是兩岸融合參考指標,卻忘了人心是無法用數字衡量的。這也使得包括諸如全國台聯這般龐大且細化的涉台組織,也在兩岸風雲變化之下,對台工作遇到瓶頸。

平心而論,人心如浮雲,來去難以掌握。不過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兩岸經貿依存、交流儘管越趨緊密,但也因為兩岸政治對立氛圍,使得台人的政治態度或者國族認同成為關注的「問題」,且此問題更因為兩岸人員流動在「規模」與「數量」上擴增的趨勢而更形尖銳。那麼,處在其中的全國台聯,如何掌握對台工作的節奏,將考驗著包含全國台聯在內的涉台組織。

多維觀點057期。(多維提供)
多維觀點057期。(多維提供)

*本為原刊《多維TW》月刊057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