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對BBC談歷史評價:希望大家會說,在李登輝執政時生活過得很好

2020-07-31 13:10

? 人氣

。
蔡英文去年探視李登輝與夫人李曾文惠。(圖/中華民國總統府)

台海「飛彈危機」

1994年,在國民黨內部權力鬥爭大獲全勝後,李登輝接受日本記者司馬遼太郎專訪提及「身為台灣人卻無法為台灣做些什麼,可謂『台灣人的悲哀』」,掀起風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後來有評論認為,李登輝的「台灣人的悲哀」論正式表達台灣人獨立於中國的主權意識。然而,也有外省族群(主要指跟隨國民黨來到台灣的軍人和其家眷)認為「台灣人的悲哀」之史觀,排斥外省人遷移台灣的艱辛過程,美化了日本殖民歷史。

1995年,美國首次允許李登輝到訪,成為台美斷交17年以來首位訪美的台灣最高層官員。李登輝並在母校康乃爾大學發表「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重要講話,外界分析稱,「中華民國在台灣」為李登輝此次訪美在政治上開啟了台灣主權獨立之宣示。 

因此,中國為了防堵李登輝將台灣脫離中國的企圖,當年7月解放軍於台灣海峽進行軍事演習,發射飛彈,軍事衝突一觸即發。美國指派兩艘航空母艦通過台灣海峽讓局勢穩定下來。

。
 

「兩國論」

1998年,李登輝引「新台灣人」之論述,表示「外省族群」已經完全認同台灣。

1999年在他總統任期尾聲,他接受《德國之聲》專訪,突然提出「兩國論」,表示台灣和中國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掀起兩岸起政治風暴。

當年,協助李登輝起草「兩國論」的學者之一,便是現任台灣總統蔡英文。

李登輝之後向美國稱,當年提出「兩國論」是因為根據情報判斷,時任中國領導江澤民試圖「單方面」向國際宣佈,兩岸政治和談即將開啟。因此他需率先向國際宣告台灣主權獨立立場。

「兩國論」因此激怒北京當局,以李登輝正式宣佈以「兩國論」走向台灣獨立為由停止許多兩岸政治交流。 

2018年,李登輝希望推動台灣正名公投,但未成功。

政黨輪替

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民進黨陳水扁當選總統,李登輝提拔的連戰敗選,國民黨成為在野黨,台灣實現了首次「政黨輪替」。李登輝辭去黨主席職務,並於幾年後被國民黨開除黨籍,與國民黨正式分道揚鑣。

離任後,李登輝認為台灣民主化已經奠基,不必追求獨立,因為台灣事實上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家正常化」才是重點目標。

不過,2007年,他前往日本靖國神社祭拜兄長,在台灣引起爭議。

批評者認為李登輝忽略日本殖民以及「二戰」的責任; 此外,也有人批判李登輝以「本土化運動」包裝「台獨」,傷害了在台灣的外省族群並造成兩岸關係緊張。

台灣作家平路曾向BBC中文分析稱,某種程度來說,李登輝是「裂解」了國民黨,讓國民黨內,原本不信任彼此的外省與本省兩派關係變得曖昧詭譎,國民黨因此不再只是「外省人」專屬的政黨。她認為,也許某個意義上台灣政治該感激李登輝,因為他,所以台灣政治沒有變成外省的國民黨跟本省的民進黨的二分對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