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專文:改變台灣命運的那一天

2020-08-03 06:30

? 人氣

作者指出,民進黨和國民黨都要突破意識型態的歷史包袱,接受「『中華民國臺灣』是一九五○年三月由蔣介石建立的新國家」這一歷史事實,才可能達成「中華民國臺灣」的國家認同共識。(資料照,陳明仁攝)

作者指出,民進黨和國民黨都要突破意識型態的歷史包袱,接受「『中華民國臺灣』是一九五○年三月由蔣介石建立的新國家」這一歷史事實,才可能達成「中華民國臺灣」的國家認同共識。(資料照,陳明仁攝)

二○一七年夏秋,在《意外的國父》新書發表會上,讀者最感興趣和爭議最多的是對蔣介石的研究和歷史定位。有些讀者希望了解書中引用的檔案和日記的出處,因爲他們不太相信蔣介石曾說過某些話。正巧,近三年來國史館對兩蔣檔案基本解密,大家可以讀到更多當年的「國家機密」,所以,我加寫了幾篇讀檔心得,其中部分初稿已在《風傳媒》發表。這些雖然不是學術論文,但都加了出處注釋,希望能拋磚引玉,引起更多人對「中華民國臺灣」史的研究興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本書書名使用的「借殼上市」一詞,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一般是指一間私人公司透過把資產注入一間已上市的空殼公司,得到該公司一定程度的控股權,利用其上市公司的地位,使母公司的資產得以上市。上市目的,除了募集資金方便,亦有經營者著眼灌業績炒作股價以利賣股套現。「中華民國」這個殼,當然也有被利用的價值。

一九五○年三月一日,是改變臺灣命運的一天。內戰大敗而撤退臺灣的國軍殘餘,支持已經引退的前總統蔣介石,不顧「中華民國」憲法程序,自行宣布「復行視事」,行使總統職權。此事本質上是蔣介石通過軍事政變,借助「中華民國」這一空殼,為自己對臺灣的軍事占領披上合法外衣。一九五○年三月十三日,蔣介石在演講「復職的使命與目的」時說:「我自去年一月下野後,到年底止,為時不滿一年,大陸各省已經全部淪陷,今天我們實已到了亡國的境地了……我們的中華民國到去年年終就隨大陸淪陷而已經滅亡了。我們今天已成了亡國之民,而還不自覺,豈不可痛。」可見,蔣介石認為,他在臺灣建立的新國家,目的是要恢復那個在一九四九年底已經滅亡的中華民國。借殼「中華民國」,只是為了與中共政權爭奪法統,爭奪聯合國代表權,和爭奪對臺灣統治的合法性。

20200730-蔣中正攝於臺灣,1950年1月。(維基百科)
作者指出,蔣介石認為自己在臺灣建立的新國家,目的是要恢復那個在1949年底已經滅亡的中華民國。圖為1950年蔣中正攝於臺灣。(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此後,「中華民國臺灣」的國家正常化,不是通過公投制憲或住民革命,而是通過「舊瓶裝新酒」(或叫「股東大會改選董事會」)的和平演變來實現的。「中華民國臺灣」自一九五○年三月「借殼上市」以來,實質上主權獨立,意外生存,也從來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中華民國臺灣」是在冷戰大背景下,經由幾代領導人和臺灣人民,與中美角力而形塑的。「復行視事」後的二十多年,蔣介石雖然沒有放棄「反攻復國」的夢想和強烈的大中華情懷,但他最堅持的還是「中華民國臺灣」的「獨立自保」。所謂「反攻復國」,是恢復已經滅亡的「中華民國」,所謂「獨立自保」,是保衛已經「借殼上市」的「中華民國臺灣」,這兩個「中華民國」的差別,蔣介石心中是很清楚的。

他也理解,因爲當時蘇聯在安理會的否決權,他無法以新國家之名加入聯合國。所以, 一九五○年十月十四日,面對聯合國的代表權危機,蔣介石寫道「甲,如何確保臺灣復興基地,使之鞏固不搖。乙,如何使中共不能參加聯合國,以保持我政府代表權,不退出聯合國。丙,如甲,乙二者不能兼顧,則以確保臺灣基地為第一。與其為保持聯合國會員名議,而使臺灣被攻,不能安定,則寧放棄會員之虛名,暫時退出國際社會,雖在國際上失去地位而力求自立自主,確保臺灣主權,實為利多而害少。而且乙者,其權全操之於英、法,非我所能主動,而甲者則我尚有主動領地,此為永久根本計,比較在不得已時,未始非計之得者也。」 這段話,其實點出此後幾十年「中華民國臺灣」外交政策的核心,即如果在國際社會中代表中國與確保臺灣主權不能兼顧時,應該棄名保臺,自立自主,「走在被世界孤立的曠野之中」。

1945年8月24日,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委員長於重慶簽署《聯合國憲章》批准書;26年後,中華民國黯然退出聯合國。(維基百科)
1945年8月24日,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委員長於重慶簽署《聯合國憲章》批准書;26年後,中華民國黯然退出聯合國。(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二○二○年五月二十日,蔡英文總統在就職演講中提到四次「中華民國」,四十九次「臺灣」,一次「中華民國臺灣」。她說:「過去七十年來,中華民國臺灣,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中,越發堅韌團結。我們抵抗過侵略併吞的壓力、走出獨裁體制的幽谷,也一度走在被世界孤立的曠野之中,但無論什麼樣的挑戰,民主自由的價值,一直是我們的堅持。」她這句話,追溯了「中華民國臺灣」過去「七十年」的歷史,突破了民進黨的意識型態包袱,接受「『中華民國臺灣』是一九五○年三月由蔣介石建立的新國家」這一歷史事實。

這幾年,蔡英文總統提出的「中華民國臺灣」概念,逐漸成為臺灣的國家認同共識。不過,民進黨忙於選舉和執政,沒有對「中華民國臺灣」的內涵和歷史脈絡做很好的研究和闡述。其實,推動「中華民國臺灣」的國家認同,無法經由鼓吹臺灣從「中華民國」獨立來完成。人為地切割臺灣七十年的歷史,不可能達到全民共識,從而破解國家認同的困境。

2020年5月20日,蔡英文總統就職典禮(AP)
2020年5月20日總統就職典禮,蔡英文在演講中提到4次「中華民國」、49次「臺灣」及1次「中華民國臺灣」。(資料照,AP)

蔣介石是個軍事獨裁者,對內實行威權統治,對外抗共保臺。臺灣深化民主體制,堅持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價值觀,就應該完成轉型正義,「走出獨裁體制的幽谷」。但是,追究蔣介石對內侵犯人權的歷史責任的同時,也不應該否認他抗共保臺的歷史功蹟。通過閱讀兩蔣檔案,大家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從蔣介石到蔡英文,前後貫穿的歷史脈絡。一九五○年以來,臺灣領導人和臺灣人民,通過中華民國臺灣化來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吞併威脅,才是臺灣現代史的主軸。

民進黨和國民黨都要突破意識型態的歷史包袱,接受「『中華民國臺灣』是一九五○年三月由蔣介石建立的新國家」這一歷史事實,才能達成「中華民國臺灣」的國家認同共識。特別是,國民黨應該公開承認「中華民國臺灣」領土只有臺、澎、金、馬,國民只有兩千三百萬臺灣人民,不再脫離現實地宣稱大陸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這同主張外蒙古是中華民國「固有之疆域」一樣可笑。蔡英文總統在就職演講中說:「七十年來,臺灣可以度過一次又一次的挑戰……, 我們是一個在驚濤駭浪中走過來的國家。我們兩千三百萬人,是生死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蔡總統的這段話說的真好,有七十年歷史的這個國家,就是兩千三百萬人的命運共同體。

(本書得以出版,應該感謝許多朋友。感謝「八旗文化」的富察總編輯和賴英錡編輯,使本書順利出版。感謝克武兄,長期支持我的學術研究,我每次出書都為我寫推薦序。感謝明老師和張老師,於百忙中寫推薦序,不勝榮幸。當然,我最感謝的還是太太蔡珠兒。至於本書的謬誤,只能文責自負了。)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著有《意外的國父》(八旗,2017),《冷戰中的兩面派》(有鹿,2014)等作品。本文選自作者新作《借殼上市: :蔣介石與中華民國臺灣的形塑》導讀。

本篇文章共 3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40

喜歡這篇文章嗎?

汪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