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武專文:中華民國臺灣化

2020-08-02 05:50

? 人氣

本書的文字流暢、引證詳實、描述細緻、論點清晰,對於各種議題有面面俱到的剖析,尤其可貴的是作者利用新公布的材料描述了許多引人入勝的歷史細節,例如以多種檔案之對照來剖析國際外交的折衝、以日記探討蔣介石面對各種情境時的內心感受等,讓我們對那個時代有更深入的認識。不過本書也顯示出作者獨特的視角。閱讀本書讓我想到十九世紀美國一部家喻戶曉的作品《白鯨記》(Moby Dick),書中的一個著名隱喻是:「大海像一面鏡子,讓每一個人看到自己心中的渴望」。其實歷史也像一面鏡子,從歷史的大海中,我們看到的也是自己的渴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00730-19世紀美國一部家喻戶曉的作品《白鯨記》(Moby Dick)。(取自維基百科)
美國19世紀家喻戶曉的作品《白鯨記》(Moby Dick),由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所著,被認為是美國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之一。(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如果上述的比喻可以成立的話,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渴望,而共識的形成或許就在於閱讀彼此的歷史,並且多方對話。同時,歷史也絕非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仍有其基本的學術規範,亦即胡適所謂的「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對我而言,本書的趣味正在於書中提出了一些具爭議的歷史詮釋,讓不同觀點相互參照、彼此激盪。以下幾點是我對本書觀點所提出的若干商榷。

首先,作者認為蔣介石「復行視事」是違憲的軍事政變。這個歷史詮釋在某種程度上配合「臺灣地位未定論」,對很多人來說是無法接受的。在一九四五至一九五二年間,蔣介石是在盟軍認可下,自戰敗國日本手中接收臺灣,代表盟軍軍事占領臺灣。李宗仁又潛逃美國,蔣介石的復行視事容或有爭議,然受到許多人的支持,且其後他的總統任期(一九五四至一九七五年)均為透過合法方式選出,這與「軍事政變」並不相同。此後,中華民國又在《中日和約》裡與日本達成協議(日本並未與中共簽約),本書在第九章有詳細的描述。該約文字上雖然未明確提及主權轉移,但實質內容已將臺灣主權轉移給中華民國,蔣介石並堅持該約「不能涉及於大陸領土主權絲毫損礙之語意」,而極力維護「中華民國政府為代表全中國主權之政府」。蔣介石或許因國際壓力對條約文字有所妥協,出現模糊狀況,然不宜論斷他「承認中華民國領土不及於大陸」。

再者,《中日和約》第四條廢止一九四一年之前,中日之間所有的條約協定,臺澎自然恢復為《馬關條約》前的中國領土地位。一九五四年美國與中華民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協防臺、澎、金、馬。一九五二至一九七二年之間,中華民國與日本維持了正式的外交關係,可見《中日和約》的簽訂使中華民國政府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得到重新認定。總之,「中華民國臺灣」的起源不宜簡單歸之於「軍事政變」的「借殼上市」,而是涉及一九四九年前後中華民國的連續性,以及更複雜的戰後國際關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