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城專文:「借殼」民國,臺灣「上市」

2020-08-01 05:50

? 人氣

除此之外,汪浩先生這本大作的最大價值,在於破解了大量在臺灣流傳的政治神話和迷思,以及許多重要的發現。例如在第一章〈《開羅宣言》是國際條約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三日,開羅會議新聞公報在重慶、華盛頓、倫敦同時公布,英文文件名稱中無「開羅」或「宣言」等用詞。…為什麼所謂《開羅宣言》只是一個新聞公報呢?根據美國國務院歷史文獻辦公室的說法,開羅會議主要是討論對日戰爭的軍事問題,所以美國國務院會前沒有專門為羅斯福準備討論政治問題的文件,也沒有派負責東亞事務的外交官和法律顧問參加會議。而中、美討論公報草案之前,只有蔣介石、蔣宋美齡、王寵惠,與羅斯福及他的私人顧問霍普金斯五人進行了一次晚宴,談到了戰後臺、澎的歸屬和其它戰後的政治問題,可是,中、美雙方都沒有正式的會議記錄。 兩人也沒有同邱吉爾就這些政治問題舉行三方正式會談。當時,三國領袖都是將這個文件看作提供給媒體的新聞公報,並不是一個有拘束力的國際條約,所以,他們既沒有簽字,也沒有徵求法律顧問意見,也沒報請內閣會議和立法機構批准。

但是在第二章〈二二八事件後,蔣介石為何升級鎮壓?〉中,汪浩先生又考證出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在二二八事變後說:

「因為開羅宣言中,我政府已同意將臺灣歸還中國。雖然主權移轉尚未正式完成,但中國之事實控制臺灣,是眾所承認的事,因此,我政府沒有立場就中國當局在臺灣動亂之鎮壓作為提出正式抗議。」

足見大國如美國,政策立場也經常不一致;因此對臺灣而言,歷史證明「己願他力」,以外國政要的主張、言詞作為可靠的依據,是極其危險的。

除了《開羅宣言》以外,汪浩先生也指出「黃金救臺論」、「固守金門」的荒謬。書中指出蔣在一九五○年即打算撤軍金門,顯然古寧頭戰役並沒有增加他對固守金門的信心,更重要的是「…一九五○年七月,蔣介石撤守金門和其它外島的考慮完全是基於軍事戰略理由,根本沒有考慮到所謂放棄外島就切斷了臺灣與中國的歷史性聯繫。很久以後,才有中華民國官員提出這類政治考量。」在臺灣,恐怕是首次有人提出此一見解。

開羅會議期間「三巨頭」蔣中正、羅斯福和邱吉爾合照。(圖/維基百科)
開羅會議期間「三巨頭」蔣中正、羅斯福和邱吉爾合照。(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此外,書中的警句還包括聯合國很早就出現「兩個中國」(一九五○年即邀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會);韓戰除了讓美國第七艦隊協防保臺以外,也讓美國不在聯合國討論臺灣地位。汪浩先生還指出美國對金、馬的協防,才是毛澤東不攻奪金、馬的原因。另一聳動的發現則是蔣一度欲與蘇聯合作夾擊中共,蘇方甚至要求臺灣提出軍援武器清單,而蔣則決定若蘇聯援助他反攻大陸,將來絕不讓中國成為任何國家的反蘇基地,也不會和任何國家簽訂反蘇的條約,這種「中立化」的氣魄,雖然沒有達成,但也不能說蔣全無作為大國領袖的格局與氣度。相較蔣經國,筆者在這一方面更肯定蔣中正。而蘇聯甚至一度願意部分支持在聯合國裡出現「兩個中國」;根據汪浩先生的研究,一九七一年九月,蘇聯對蔣表示「對中共全力爭取聯合國席位感到困擾,但又不便公然反對。…勸中華民國採取權宜的彈性策略,保全席位,才能擔任未來遠東演變的重要角色。如果退出聯合國,與世界隔絕將遭遇不可預測的損害。」令人不禁掩卷三嘆。至於蔣最後終於決定接受「兩個中國」的安排,汪浩先生認為「…蔣介石試圖改變中華民國的國家戰略,逐漸在心理和戰略上接受『兩個中國』的現實,可惜這種轉變來的太晚和太慢。」則和筆者在拙作《國家的決斷》裡的看法完全相同。

在筆者閱讀汪浩先生的大作時,不時想起宋人劉敞的詩:「繁陰欲閉凱風來,一埽窮荒萬里開;日色葱曨浮渤澥,雲容舒卷映蓬萊。」「蓬萊」出自《列子˙湯問篇》,形容高雅出俗、難以尋覓的美好景緻,也曾被用來形容臺灣;本書的確有這樣的氣象,是每個臺灣人都該讀的好書。

*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本文選自《借殼上市:蔣介石與中華民國臺灣的形塑》(八旗)推薦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