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龍觀點:為什麼作弊都要上大學?─直升機父母的產生原因

2020-07-28 05:50

? 人氣

若不根除「大學=就業」及「名牌大學=上流社會」的意識型態,那麼所謂的「直升機父母」的心思就不會改變,弊端也會層出不窮。(美聯社)

若不根除「大學=就業」及「名牌大學=上流社會」的意識型態,那麼所謂的「直升機父母」的心思就不會改變,弊端也會層出不窮。(美聯社)

印度寶萊塢電影《人生起跑線》(Hindi Medium, 2018),用喜劇的手法反映出天下父母想為孩子鋪好人生道路的渴望,尤其是「贏在起跑點」的教育心態,讓所有的父母不惜一切要為孩子爭取到一所好學校就讀,甚至不惜冒用窮人孩子的入學保障名額。《人生起跑線》雖然是針砭印度教育現況的反諷劇情,但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境,相信對所有的華人父母都不會陌生才是。筆者所沒想到的是,原來在中國大陸,真實版的大學入學考試(大陸稱之為「高考」)冒名頂替戲碼,早就如火如荼地上演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今年(2020年)4月,大陸山東有一位現年36歲的陳春秀女士,打算考補校以彌補當年(16年前,2004年)沒考上大學的遺憾,但卻在網路上發現,當年山東理工大學的錄取學生名單中,竟然也有一個「陳春秀」,而且連身份證編號都一模一樣,細查之下,才驚覺當年她的錄取資格被一個名叫「陳雙雙」的人冒名頂替了。後來根據陳雙雙的說法:當年她父母透過阿姨找到一名「經紀人」,由對方替她牽線「偷走」陳春秀的入學資格。顯然,這樣的舞弊行徑不僅行之有年且也有了系統化的組織結構。果然,消息一傳開,經中國媒體大篇幅報導且深入追查後,發現從2002至2009年這8年間,光是在山東省14所大學裡,竟然就有高達242人是冒名頂替他人入學的。

無獨有偶,在今年中國大陸爆發高考冒名頂替弊案之前,去年(2019年)3月美國大學名校也發生了「富爸媽因大學入學弊案被起訴!」的事件(《華爾街日報》),而涉案的「富爸媽」們多是跨國企業的CEO、各大基金會的合夥人、好萊塢明星、或知名律師。在第一波被起訴的50人名單當中,有33名家長,至少花了2,500萬美元,賄賂考官、學校審查人員、教練、偽造文書、找考試槍手,讓孩子進入耶魯、史丹福、南加大等名校。顯然,這種「呷好道相報」的情形,早就在上流階級的家庭裡傳開了。

有道是「天下父母心」,只要能力許可的情況下,又有哪個父母不願為孩子鋪好所有的人生道路呢?但是,難道也因此,孩子的所有人生競賽,都是在比父母親的能力和社經地位嗎?如果說「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一生不愁吃穿、甚至還可以輕易地承接父執輩們所事業,這筆者無話可說,畢竟個別家族的家務事,但是,若連原本可以幫助窮人子弟翻身與改變命運的教育體系,都已經被父母親的家族勢力或社經地位所籠罩,那可說不過去了!

上述中國大陸和美國的大學弊案,不就是富人在享盡人生勝利嗞味之餘,還要再幫他們的孩子搶奪窮人的受教育機會,藉以延伸他們的財富與地位嗎?

或許有人會說:還好台灣的大學入學考試沒有這種弊案!

真的沒有嗎?或許台灣真的沒有像中國大陸或美國這樣駭人聽聞的高教弊案,可是這種階級複製的模式,其實早就悄悄地在各大學醱酵進行中了。請看台灣學測的「個人申請」階段,各大學錄取學生的家庭社經地位的比較落差,難道不是另類的階級複製嗎?

台灣自民國43年開辦大學聯合招生以來,被歷年的考生及家長譏評為「一試定終生」的聯考制度,單一標準化的考試制度,讓我們大學入學取才標準趨於僵化、缺乏靈活適性的人才培養。於是在參考了歐美諸多國家的人學入學制度後,台灣從民國91年起開始實施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不過,倘若我細究多元入學諸方案後,便會發現至少仍存留兩項盲點:首先是分數至上與名校迷思仍在,所謂多元入學,其實還是依著學測的分數和大學系所排行,根本無法讓學子們真正依著自己的學習興趣與生涯規劃選擇;其次是城鄉的不對等性依舊,且更被多元入學的方案拉大差距,原因一方面固然出於城鄉學生的學習資源落差,但另一方面也更突顯中南部或偏鄉大學的招生困境。

於是實施多元入學方案這18年來,便逐漸生出了許多非預期的教育扭曲現象,而考生家庭的社經地位幾乎成了影響考生能否考上名校的重要因素了。例如2016年的台大學生調查,發現每2位台大學生就有1人來自雙北市,其中台北市占30.6%,新北市19.37%,雖然高雄市、台中市和桃園市等縣市有超過5%,但像屏東、雲林、嘉義、苗栗、花蓮、台東、金門、澎湖或連江等縣,台大學生的比率都在1%以下。到了2019年的入學數據,來自六都的台大學生共佔84.5%,其中31%的學生來自台北市,新北市佔20%,高雄市則排名第三佔11%。顯見考生若身處教育資源豐富、社經程度較高的都會型家庭,將有較大的機會成為台大學生。

或許還是有人會問:這樣的結果也只是突顯城鄉差距或教育資源的落差而已,談不上是什麼弊端吧?

其實問題就出在:當這樣的結果成為既有事實之後,人們便不知不覺地倒果為因,慢慢地認為家庭社經地位就是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原因了。於是,當我們看到「大學老師自爆招生先看家長社經地位」的高教新聞時,便不足為奇了。也因為如此,當各考生的家長運用各項社經資源為其子女申請入學案大加其分時,在一般社會大眾心裡也早就默許了它的合理性,反觀那些沒有社經資源為背景的窮人子弟,也只能自怨「誰叫我不是出生在富貴人家」之嘆罷了。

或許有人會再問:不上大學或名校也沒關係,行行出狀元,又不是每個孩子都要走讀書這條路,只要夠努力,將來還是可以出頭天的。

讀者應該還記得前述中國大陸陳春秀女士的案例,讓我們來看看這16年來陳春秀和陳雙雙這兩個人不同的人生命運:陳春秀當年被冒用了入學成績而落榜之後,她只能離鄉背井到城市裡打工,辛苦努力了16年也只是一位幼稚園老師;而另一位陳雙雙大學畢業後卻順利地在自己家鄉找到審計公部門的工作,一路生活順遂。對中國大陸廣大的農村子弟而言,在高考中獲取高分考進名牌大學,幾乎是他(或她)唯一的翻身途徑。為什麼明明考試實力強,但被冒名頂替後只能在社會底層工作?而作弊頂上名額的學生,原本考試成績不強,為何後來的社會地位高?原來我們看的不是實力而是出身。再說考試實力強,難道就是能力好嗎?看看那些考試實力強的孩子,一旦沒能進入名校,為什麼不能再憑實力在社會闖出一片天呢?因為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他們也只會考試而已啊!

如果問我:為什麼大學入學考試這麼重要?尤其是考進名牌頂尖大學這麼重要?不僅中國大陸就連美國上流階級的家庭都不惜為孩子作弊,只為了能進入名校就讀?因為大學文憑就是這些孩子未來進入社會的入場券,而名牌大學的頭銜光環,更是擠身上流社會的保障。這就是名校的「投資報酬率」,這也是中國和美國的父母們為什麼會為孩子鋌而走險的原因。於是,「有辦法」的父母繼續為子女「想辦法」進入大學名校,「沒辦法」的父母當然也就「沒辦法」為子女改變什麼,如此不斷循環下去,社會階級便藉著大學教育的現行模式得以自我複製。

回到本文主題,所謂的「天下父母心」,其實不過又是「唯有讀書高」的社會價值觀的翻版而已。如何去除此弊端?筆者敢言:若不根除「大學=就業」及「名牌大學=上流社會」的意識型態,那麼所謂的「直升機父母」想為子女安排進入大學名校的心思就永遠不會改變,而由此衍生的諸多弊端,當然也就會一直推陳出新、沒完沒了了,誰叫它有這個市場呢!

*作者為南華大學通識中心專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