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寬鬆!只有美國夠資格:《當債券連結國家命運》選摘(3)

2017-06-27 05:50

? 人氣

表3.2 美國、日本和希臘的結構性比較。資料來源:OECD
表3.2 美國、日本和希臘的結構性比較。資料來源:OECD

表3.2 美國、日本和希臘的結構性比較。資料來源:OECD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政府債務方面,日本和希臘的債務比率令人瞠目結舌。過高的負債比率容易引發信用風險,觸發債券殖利率的上升,而債券殖利率的提高又會使政府債務負擔更加沉重,影響財政支出和GDP成長,經濟陷入惡性循環之中。除了在稅收、政府支出、債務水準、就業和產業方面的改革之外,研發與創新則是觸發結構性質變的推力。可惜的是,希臘在研發佔GDP的比率始終維持於低水平。

無論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都只是暫時調節經濟的手段,並非解決經濟問題的良方,唯有透過結構性改革,才能真正調整國家發展的體質。各國一再使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只是麻痺人民對於經濟困境的感受,並推遲改革的必要性和成效。放棄刺激經濟的政策,讓國家和人民直接面對結構性問題,才能在改革痛苦之中奮力求變,恢復經濟的健全成長。擴張的財政政策令各國累積過多的債務,寬鬆及「非常規」的貨幣政策更是推波助瀾,並且扭曲債券價格和殖利率,為全球累積系統性風險和金融風暴的能量。雖說美國夠資格採用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且能抓準時機適時退場,但在歐洲、日本持續擴大QE規模的情況下,美國也無法置身事外,完全獨立自主地决定貨幣政策。

2008年的金融海嘯可以歸咎政府疏於監管,致使金融機構累積過多的債務和風險,而未來的金融風暴恐怕將由政府和央行聯手引發。歐洲央行在2014年首度實施負利率,而日本央行也在2016年1月跟進。2016年3月,歐洲央行進一步調降負利率,還宣布買進公司債券。「英國脫歐」公投後,英國央行在8月宣布QE,同時也計畫買入公司債券。一時之間,開啟了央行購買公司債的浪潮。眼看這些央行買了公債還不夠,居然又要買進公司債,我真的很想大吼一聲:別鬧了!

央行買債「印鈔」的邏輯是,「印鈔」並非「無中生有」,而是以高品質的債券(例如公債)做為新增貨幣供給的保證,這樣才會讓人對於該國貨幣產生信心,降低發生惡性通膨的可能性。因此各國央行在實施買債計畫時,通常會以公債和政府機構債券為主。

然而,在央行開始買入公司債之後,如果將來蒙受損失,必定讓人對於該國貨幣失去信心,拉高金融風暴形成的機率。國家倒債,對於一國的經濟來說,絕對是一場空前的危機,但如果是公司倒債呢?在從前的話,我會說兩者不可同日而語,但以現今正在進行的情形來看,央行已將公司債視為貨幣政策的重要工具,而公司債對於國家的運作將扮演越來越吃重的角色。因此了解公司債、評估公司債可能形成的危機,就成為一項值得探討的課題。

《當債券連結國家命運》(圖由大寫出版提供)
《當債券連結國家命運》(圖由大寫出版提供)

*作者為經濟小說作者,曾出版《肯恩斯城邦:穿越時空的經濟學之旅》,2000年開始投身於金融界,曾任職美林私人銀行,擔任首席副總裁,現任職於歐系私人銀行,擔任執行董事。著作有財經奇幻小說《肯恩斯城邦:穿越時空的經濟學之旅》;本文選自作者新著《當債券連結國家命運:從債券投資原理看懂全球財經大事件》(大寫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睿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