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綠島人權藝術季不說教,用藝術實現正義

2020-07-18 10:00

? 人氣

綠島人權藝術季邀集21組國內外藝術家,藉影像、文字、行為藝術,探討人權議題。(李佳穎攝)

綠島人權藝術季邀集21組國內外藝術家,藉影像、文字、行為藝術,探討人權議題。(李佳穎攝)

隨著政治犯逐漸凋零,沒有見證人的歷史如何被記憶?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意識到,綠島的紀念活動不能只是受難者抱團取暖,必須讓白色恐怖與民主文化成為公共記憶。沒有標準答案的當代藝術,充滿多元的可能性與開放性,即便「看嘸」也能自有詮釋。

氣溫飆破攝氏三十度的夏日,綠島的國防部感訓監獄傳來尖叫聲:「不要帶走我的兒子啊!」一位母親一聽到守門人喊出兒子的名字,聲嘶力竭地高喊、緊抓著孩子的手不放,試圖阻止他被守門人帶出牢房,但小男孩最終仍只能放下背包後離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親歷「告別」感受政治犯遭遇

這是表演藝術工作者林子寧在綠島進行的行為藝術「不能說的是_____」。她在曾經關押政治犯、名為「綠洲山莊」的監獄扮演守門人,一一唱名參與者,被叫到名字的人必須無聲告別,沒有人知道下一個被叫到的會是誰……。

講到綠島,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黑道)大哥的故事」,關押政治犯的記憶相對顯得空泛。事實上,一九五一年五月十七日,第一批抵達綠島感訓監獄的,是當時被認為「意圖顛覆國家」的政治犯,當時凝滯的空氣、無聲的走廊、備感壓迫的牢房,正如當代台灣社會面對威權統治的態度。

如何讓民眾體會政治犯的感受?林子寧透過行為藝術及活動影像,重建歷史記憶,這是二○二○年綠島人權藝術季的作品之一。近年來,台灣的轉型正義工程漸漸跳脫說理與教條,「藝術介入」成為重要的手段,這兩年的綠島人權藝術季是年度規模最大、活動時間最長的藝術展出。

過去十五年,政府都在五月十七日舉辦「綠島人權藝術季」,安排歌唱或戲劇演出,邀請過去的政治犯共同登島追思。但卻被部分政治犯戲稱為「媽祖進香團」,只是為了安置冤屈、獲得安慰。陳俊宏接任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後,嘗試以當代藝術為媒介,邀請藝術家至綠島參展。

「有一年,一位政治受難者在藝術季前一天跌倒,臨時不能前來,把大家都嚇死了!」隨著政治犯逐漸凋零,沒有見證人的歷史如何被記憶?陳俊宏意識到,綠島的紀念活動不能只是政治受難者抱團取暖,必須面向社會,讓白色恐怖與民主文化都成為公共記憶的一部分。

藝術遠比報告書有力量

為什麼是藝術?「藝術是南非後種族隔離時代中最重要的工作,藝術創作可以打開思考辯論對話的空間,遠比五本總結報告書來得更有力量。」兩年前,前南非憲法法院大法官薩克思(Albie Sachs)第三度拜訪台灣時,這麼告訴陳俊宏。

新生訓導處是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發監執行的主要監獄之一。(李佳穎攝)
新生訓導處是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發監執行的主要監獄之一。(李佳穎攝)

林子寧提到,有人會認為行為藝術像是在消費白色恐怖或民眾情緒,但她的藝術創作不只重視最終產出,更重要的是人與人的互動過程。她在活動結束後,將邀請參與者共同討論告別時的行動與過程中的感受。

國家的轉型正義工作多半涉及法律與政治面向,經常談論究責、賠償、歷史真相追求,若要成為公共記憶,必須設法讓一般社會大眾有感;沒有標準答案的當代藝術,充滿多元的可能性與開放性,即便「看嘸」,也能自有詮釋。

綠島人權藝術季其中一個作品,是以《新英文法》作者、政治犯柯旗化生命歷程布置而成的房間。柯旗化的名字取其父親家鄉「旗山」與母親家鄉「善化」,不料這個名字卻被認為意欲「更換國旗」,具有預備叛亂之嫌,一關就關了十七年。

當時的綠島被美國視為「模範監獄」,而柯旗化關押期間,妻子又向孩子謊稱「爸爸去美國留學、工作」。於是這個在綠島的房間宛若美國,房內的布置與影像各有其含義。只見一對參觀的父子走進去不到三分鐘便坐到房門口吹風,沒能細看的小男孩只問了父親:「我的名字會犯法嗎?」

他們或許未能參透整個藝術創作欲傳達的意義,卻埋下一顆探尋的種子。連續兩年擔任綠島人權藝術季策展人的羅秀芝也回應:「很多人都在問,藝術家會比政治人物或社會運動人士來得更有效嗎?我的回答是,藝術可以打動人心,深入腦海,傳播無遠弗屆。」

用文化反省運動跨越政治

近年來,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檔案陸續解密、研究專著接連付梓,越來越多創作者以此為基礎進行創作,去年度的台新藝術獎就有四件相關作品獲得提名,其中「再次拒絕長大劇團」以白色恐怖故事為腳本演出的《明白歌》,更獲得年度大獎。

陳俊宏常說:「轉型正義是一場文化反省運動,必須用各種文化形式理解威權和民主有何不同。」台灣的轉型正義經常牽扯政治立場攻防、意識形態衝突,藝術創作反而成為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渠道,進而讓觀者產生同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佳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