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正理專文:鄧小平與戈巴契夫的改革開放之路

2020-07-18 05:50

? 人氣

一九七八年一年間,中國決定引進二十二個特大型的項目,包括石油化學、化纖、 鋼鐵等,總金額達到六十八億美元,其中規模最大的寶山鋼鐵廠(簡稱「寶鋼」)就用去一半的資金。寶鋼與日本新日鐵合資及技術合作,雖然在興建期間遭遇重重的阻力,在一九八五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年產能六百萬噸粗鋼,而更重要的是品質優良,由此奠定中國鋼鐵及下游工業的基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有企業及鄉鎮企業的競爭

在改革開放的風潮中,沿海各地有許多既有的國有企業及無數新崛起的鄉鎮企業都急著要搶進。鄉鎮企業中有由農村的黨委書記領導村民興辦的集體企業,也有由個人興辦的純粹私營企業。改革開放後不過幾年,全國的鄉鎮企業已經超過百萬家,其中以浙江溫州一地最火紅,達到十幾萬家。

但由於鄉鎮企業企圖心超強,勇於冒險犯難,甚至違法違紀,保守的國有企業完全無法與其競爭。政府的態度卻明顯地偏袒國企,又為了要打擊歪風而突然在一九八二年初以「投機倒把」「嚴重擾亂經濟秩序」為名,逮捕溫州市柳市鎮號稱「電機大王」「線圈大王」「螺絲大王」「舊貨大王」等八名超級個體戶,史稱「八大王事件」,震驚全國。統計一整年,全國共有三萬人因「經濟犯罪」而被判刑。鄉鎮企業如驚弓之鳥,不得不收斂。

不過整體而言,中國朝向改革開放的路線確定不變,也取得極大的進展。一九八二年九月,中共召開十二大,鄧小平在致詞時第一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說法,但在外國人看來,新中國無疑已有資本主義的色彩。

中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AP)
中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資料照,AP)

保守派與改革派的爭論——陳雲的「鳥籠理論」與鄧小平的南巡

經濟改革雖然取得成功,卻引起中共內部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間爭論。改革派以鄧小平為首,主張改革要快,力度要大,陣營中包括胡耀邦、趙紫陽、萬里及廣東省委書記習仲勛等。保守派以陳雲為首,主張選擇性地緩進,反對一下子做太大的變革,陣營裡包括李先念、姚依林、胡喬木、鄧立群等。陳雲對江浙地區特別不放心,說那裡是「歷史上是投機活動有名的地區,壞分子的活動都熟門熟路」,堅決反對在江浙及上海設經濟特區。鄧小平只得忍讓。

事實證明陳雲的憂慮並非無的放矢。經濟特區試行不久,果然出現一些經濟犯罪,有走私中飽,有投機詐騙,有貪汙受賄。其中幾個特大的案件甚至驚動中南海。陳雲因而在一九八二年年底提出一個「鳥籠理論」,說:「搞活經濟是對的,但必須在計畫的指導下搞活。這就像鳥一樣,捏在手裡會死,要讓牠飛。但只能讓牠在合適的鳥籠裡飛。沒有籠子,牠就飛跑了。籠子大小要適當,但總是要有個籠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