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真相二:為什麼說比特幣的區塊鏈是一種唬人的雕蟲小技?

2021-05-27 10:10

? 人氣

採礦目的 是為了「確保交易記錄無法篡改」

比特幣帳本經由「區塊(Block)」與「鏈結(Chain)」兩種技術,確保交易記錄無法篡改,才能讓我們放心,因此把這種技術稱為「區塊鏈(Blockchain)」,而這兩種技術必須使用「雜湊演算法(Hash algorithm)」進行一種特別的運算,也就是所謂的「採礦(Mining)」,很多人以為這是什麼偉大的創新發明,其實它不過是個比大小的數學運算,我們稱為「條件雜湊(Conditional hash)」,它簡單到連小朋友都會,因此我戲稱它是一種唬人的雕蟲小技,而採礦必須不停重複這個運算,因此處理器全開浪費大量電能,但是只為了一個目的「確保交易記錄無法篡改」,實在是得不償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要特別留意,採礦的目的是為了「確保交易記錄無法篡改」,而不是「分配礦工獎勵金」,這種模式就是所謂的「工作量證明(PoW:Proof of Work)」,由於採礦浪費大量電能,因此近年來有科學家開發其他演算法取代採礦,例如:持有量證明(PoS:Proof of Stake)、儲存量證明(PoC:Proof of Capacity)等,不過這些新方法也都有各自的問題,因此要如何確保交易記錄無法篡改,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真正完美的方法,區塊鏈也就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神奇。

說真的,比特幣使用的條件雜湊(比大小)真的是雕蟲小技,而且浪費大量電能、得不償失,因此科學家們努力開發各種新演算法來取代,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區塊鏈完全去中心化,運作時產生的問題,坦白說,寫這些新演算法的科學家數學能力都很強,我們必須敬佩他們,不能說是雕蟲小技。只是把原本中心化、用簡單的方法就能做好的事,改成去中心化、用複雜的方法來做,到底有多大的意義?就是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礦工獎勵金逐漸減少 採礦動機逐漸下降

礦工的電腦必須不停的進行採礦運算,因此必須浪費大量電能,為了獎勵礦工,只要運算條件成立的礦工,就可以建立一個區塊(比特幣帳本),除了可以記錄別人的比特幣交易,還可以無中生有(自己給自己)記錄一筆「礦工獎勵金」,為了保持比特幣總數不會無限增加,因此演算法設計成大約每四年獎勵金減半,是一個無窮等比級數,使得比特幣總數只有2100萬枚,目前已經產生大約1800萬枚,只剩不到300萬枚,顯然大部分的礦工獎勵金都發生在前面十年,愈後面就少得可憐了!當礦工獎勵金少得可憐,礦工還願意採礦嗎?

雖然比特幣總量固定 但價值其實很「有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