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不熟」的台灣高齡現象:不願認老、長照無感...商機看不到?

2020-09-09 09:50

? 人氣

台灣早已進入高齡化社會,但市場推出產品是否真正迎合高齡者需求?(黃麒珈攝)

台灣早已進入高齡化社會,但市場推出產品是否真正迎合高齡者需求?(黃麒珈攝)

你應該知道的是:少子化、高齡化固然是國安危機,但另一方面長照、老人需求明顯也未被滿足,仍是一大機會。

近年來「人口老化」、「少子高齡」、「高齡社會」、「超高齡社會」、「銀髮商機」、「銀光經濟」等詞彙,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媒體拿出來大說特說,行業間的消長與消費行為改變已歷歷可見,如逐漸萎縮的婦產科及小兒科、玩具業、幼教產業、公告停招的院校系所,與逐漸興起的休閒旅遊、寵物業、宗教活動、健康照護等行業。在許多人都對銀髮商機上看兆元抱持樂觀期待時,市場依舊不慍不火,不若想像中的那般出現所謂「大爆發」的情形,反倒是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和許多「早老」的國家相比,台灣的銀髮產業尚在萌芽階段,群居意識較西方國家強烈的華人世界,正處於從群居邁向獨居的過渡期,縱然有部分企業向高齡者為中心開始移轉,並開發「個人獨享」商品以滿足熟齡人士獨居生活需求,但協助高齡者追求個人自由與自我實現的商品與服務仍顯不足。市場之所以會呈現如此「半熟」的狀態,主要是因為以下原因:

1.開拓熟齡市場的迫切感不足

一直以來,市場上各種產品與服務,大多是主打青壯消費族群,訴求針對熟齡人士的產品及服務相對較少,即便有也多侷限於醫藥保健、醫材輔具方面。縱使大眾傳播媒體上經常出現台灣人口高齡化的新聞,但市場依舊「無感」,從人口統計數據上來看,熟齡族群需求的被忽略,也是可以理解的事。

假若依據生命週期中個人所處的狀態重新進行年齡層的分群的話,則可劃分出0~18歲、19~25歲、26~55歲、56~65歲、65歲以上等5種族群,其中0~18歲是被養育、接受國民義務教育的階段,沒有積蓄、沒有謀生能力,這個族群的消費活動大多是在26~55歲擔任家庭經濟支柱者的資助之下進行。而26~55歲族群不僅肩負著家庭經濟的重擔,也是消費購物行為中主要的決策者,自然成為業者所想極力迎合的消費客群。而19~25歲與56~65歲這兩個族群,前者是剛踏入社會,財富累積不豐,後者則是子女成年,買車、買房這種大開銷皆已清償,資產累積雄厚的狀態,雖然都是手頭較為寬裕的族群,但人口總數及占比也是相對較小的。

而本書所關注的65歲以上高齡人口占比則是節節攀升,其中有幾個時間點值得留意:

  1. 2022年:是0~18歲與65歲以上人口占比交叉的時刻,65歲以上熟齡人口比0~18歲嬰幼兒與青少年更多的時刻。
  2. 2026年:65歲以上人口超過20%,台灣社會進入「超高齡社會」的時刻,屆時每5個人當中就會有一位是熟齡人士。
  3. 2048年:是26~55歲與65歲以上人口占比交叉的時刻,65歲以上熟齡人口比開始比26~55歲經濟消費主力族群更多的時刻,而那時的熟齡人口占比確已達到33.97%,可說是每3人中就有一位是高齡者的程度,屆時想要不開發熟齡商機也難。因此當前社會大眾對高齡化欠缺警覺,對老化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不重視,自然也不會將熟齡市場視為兵家必爭之地。

2.高齡者的需求不易被察覺

由於認知功能、體力等逐年衰退,就算「視茫茫,髮蒼蒼,而齒牙動搖」,只要尚未步入失能的階段,熟齡人士一樣可以自理生活、上街、購物、運動及聚會,即便熟齡人士逐漸感覺到些許的力不從心,肢體越來越不靈活、走路越來越慢、讀報寫字有點吃力、牙齒痠軟鬆動、毛巾越來越擰不乾、提不動兩公斤以上的東西、坐沙發起身的時候需要一臂之力⋯⋯這種將就度日、力不從心的感覺時不時就會浮現出來,熟齡人士也未必會跟子女住在一起。

圖為各生命週期階段人口數占比變化。(圖:商周出版)
圖為各生命週期階段人口數占比變化。(圖:商周出版)

這些對生活造成輕度困擾的「微痛點」,即便是住在一起的子女,如果沒有深入的互動,也未必人人都能洞察出來,更何況是因為工作與求學而在異地的子女,久久回一次家,怎能理解年邁的親人生活中的種種不便與困擾,進而尋找或購買相關商品給父母使用。因此高齡者的需求往往都要到生病、受傷、發生意外事故、失能時才會被看見,而獨居年長者的需求就更加難以被發掘了。

3.供應端普遍欠缺研發與經營經驗

正因為長者們的需求經常被視而不見,產品與服務供應端的業者對於年長者需求認識與理解也不足,公司內部的企劃與研發人員相對年輕,對「老」往往沒有太多深刻的體驗,自然很難研發出讓熟齡人士滿意的商品,商品種類也就不夠多元,市場很難熱絡起來。

因此開始有老年相關機構,推出老年提供模擬體驗,讓參加者戴上護目鏡、耳塞、手套、指套、護膝,四肢關節綁上繃帶,穿上負重背心與駝背背帶,腳踩足托器,嘴含棉花球,手持手杖,模擬熟齡人士眼茫、肌力退化、關節僵硬的情形,體驗熟齡人士進行日常生活事務可能遭遇的困難,像是插鑰匙孔、穿脫衣物、上下樓梯、倒水、綁鞋帶、用筷子夾豆子、讀報、上廁所、上街購物、搭乘公車等。

有感於人口高齡化對產業的影響深遠,面對熟齡市場的多元樣貌,許多在談論人口結構變遷的書籍多僅點到為止地提及「商機龐大」,讓許多想進軍熟齡市場的業者深感煩惱,不知如何切入。因此,本書不談「機構照護、在家安養、社區養老等模式該如何發展」,也不探討「長期照護所需的產品與服務」,而是從健康或亞健康高齡者的需求出發,以生活產業為分析研究標的進行研究剖析。本書想獻給:

  • 尚未進入但想進入熟齡市場的人
  • 已進入熟齡市場,經營卻陷入困局的人
  • 已知人口高齡化的影響,且希望自身企業轉型,卻苦無方向的人

有鑑於進入熟齡市場,首要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理解高齡者,於是本書先概述全球人口結構變化的情形,建構讀者對於全球各地的人口結構認知的輪廓。接著闡述當前新、舊世代高齡者的差異,讓有志開創銀髮商機者能重新省思自身所欲聚焦的目標客群。

隨後再更進一步從高齡者的角度為出發點,以其所擔心、害怕、焦慮及不安,從問題(痛點)解決的角度,逐項展開各個章節內容,選取具口碑、暢銷、獲獎及具啟發性商業案例來進行介紹與分析,以理解各家業者如何掌握高齡者關鍵需求,挖掘出產品與服務創新的源頭與方法。

希冀讀者在閱讀完本書之後,能對自身企業進入熟齡市場的未來發展有所助益,克服當前事業的障礙,精準掌握高齡商機。

作者/   詹文男、高雅玲、劉中儀、侯羽穎

本文摘自《不老經濟:同理新世代高齡者6大「怕」點 ╳精選40個商業實例,成功開創銀色新商機

不老經濟:同理新世代高齡者6大「怕」點 ╳精選40個商業實例,成功開創銀色新商機。(圖:商周出版)
不老經濟:同理新世代高齡者6大「怕」點 ╳精選40個商業實例,成功開創銀色新商機(圖: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任婉鵑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