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中印的比劃

2020-07-13 05:40

? 人氣

中印邊界衝突讓兩國情勢急遽緊張,印度各地也紛紛舉行反中示威,習近平的照片也成了抗議道具。(美聯社)

中印邊界衝突讓兩國情勢急遽緊張,印度各地也紛紛舉行反中示威,習近平的照片也成了抗議道具。(美聯社)

近來中國對印度加深了不爽,三件事乃主要導因,其一、自川普鼓勵美企撤出中國並轉回美祖國起,印度見獵心喜,與逾1000家美商接觸,且透過駐外代表向這些廠商提出獎勵方案,以吸引轉去印度生產,期望利用其自以為是的人口、土地、成本等優勢,履行莫迪和人民黨增加GDP的政治承諾。其二、中國的南海領海化,及一帶一路漸成氣候,加上在經濟、科技和軍事各方面的追趕,喚起美國唯恐中國崛起的威脅,於是聯合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等四柱,乃至拉攏菲律賓、台灣、越南及泰國等國家,以遂行其印太戰略 (Indo – Pacific Strategy, IPS),建立太、印兩洋的「自由航行走廊」,同時構建經濟上的利益聯合,達成美國首領各國圍堵中國的陣勢。其三、莫迪對中國製造一直心懷不平,好不容易遇到中美交惡日烈,中印邊界緊張,藉Ladakh 的棍棒衝突中印度官兵死傷數十人,激盪起民族主義,大力鼓動抵制中國產品的運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習近平與莫迪都需要一場不大但轟動的戰爭化解國內的壓力,印度新冠肺炎確診已逼近70萬、經濟遭遇困頓、蝗災肆虐橫行;中國反送中及國安法背離世界輿論、中興與華為關鍵供應鏈遭封殺、暴雨洪水氾濫淹壩,習、莫的聲望不得不靠國際戰端轉化,雙方既在和談中,卻又增兵、派遣裝甲車和實彈演習,真的會大打下去嗎?比較一下雙方的相關國力如下,根本是沒得打:

華為。(美聯社)
中國品牌中興與華為關鍵供應鏈遭封殺。(資料照,美聯社)

中國人口14.073億,印度人口13.518億,根據World Economy中國GDP US$ 142433.7億,印度僅有US$ 29262.4億,人均GDP中、印分別是US$ 10121.3 及 2164.74,中國為印度的4.676倍,總GDP則為4.867倍。雖然種性制度已成歷史,印度貧富不均極為嚴重,較早的報告: 世界500大富翁有24個是印度人,但印度最富的57個人卻掌握全國70%的財富,印度前1%的人口年收入達US$ 2萬以上,以次9%的人口等同世界中等收入水平,再以下40%人口相當於南亞窮人大結合,最後的40% 約5.5億人和非洲窮人相同。一個國家最富的1%人口所擁有的財富%,是一種貧富差距的量尺,根據2018年瑞士信貸全球財富報告前十大排名如下: 俄羅斯57%、印度52%、全球均值47%、巴西42.5%、美國35%、中國32.5%、德國30%、加拿大25%、英國25%、意大利24%、法國21%、日本18%。中國的貧富差距雖低於全球均值,而優於印度,但所差仍有限。

中國在過去一、二十年裡中產階級已經爆發強大的消費力,各國的中產階級定義不一,但消費意願應可作為指標,例如追求舒適的生活、名牌的衣服和化妝品、消費電子產品、汽車、坐在星巴克聊天、贈送生日禮品、舉辦宴會、計畫下次出國遊覽度假…,各著名廠商在過去都期盼人口即將超過中國的印度會是下一個盛況再現,甚至投下資本等待,然而印度的中產階級卻蒸發了,跳躍消費的期望成為泡影,因文盲多、教育不普及、技術不熟練精細、公用設施落後、官員腐化、行政效率差、做生意不講信用、不誠實…都是其肇因,作者就曾在台灣及上海和印度人打過交道,真是不敢恭維!印度人也有值得尊敬之處,許多高級人才長於技術及管理,然而這些CEO級人才卻多輸出國外,例如微軟的Satya Nadella、Google的Sundar Pichai、萬事達卡的Ajay Banga、百事的 Indra Nooyi,2018 Fortune報導美國500大企業中有10位執行長是印度裔,楚才晉用多矣!

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中產階級崛起,也帶來新的變數(美聯社)
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中產階級崛起,也帶來新的變數(美聯社)

根據英國石油 (BP) 2019年的報告,中國全年的產電量為 7111.8 TWh (每太瓦時 = 100萬MWh或10萬度),居世界第一位,高於美國的4460.8 TWh,印度產電僅有1561.1 TWh,中國發電量是印度的4.55倍,以印度人口達中國的96%來看,其用電及生產製造的能耐也未免太不夠看了。聯合報及世界日報刊載: 截至2019,3的一年內,印度非再生能源電力項目進口了盧比7100億,其中從中國進口的設備就達盧比2100億 (美元28億),占了約30%,印度能源部長Raj Kumar Singh表示: 我們自己就能製造各類電力設備,為甚麼要讓一個侵入我們領土;殺害我們軍人的國家創造就業機會?不容此事再發生。但再生能源方面,中國供應了印度約八成的太陽能模組,比較上述中、印電力發展的速度,這位部長說的話非常酸葡萄啊!

2019年的雙邊貿易額達US$ 850億,中國是印度的最大進口國,印度相當依賴中國製品,其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US$ 515億,印度貿易促進協會 (Trade Promotion Council of India) 主席 Mohit Singla坦言:印度杯葛中國製品,改從其它地區輸入是不現實的 (Unrealistic),大家都知道印度的工業能力,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並非好主意,這無異乎撥了莫迪一盆冷水。2018年全球貿易額為US$ 39.342萬億,中國US$ 4.62萬億居第一 (11.74%),依次為美國 US$ 4.278萬億 (10.87%)、德國US$ 2.847萬億 (7.23%)、日本US$ 1.487 萬億 (3.78%);同年印度為US$ 0.83671萬億 (2.13%),中國順差US$ 351萬億,印度逆差US$ 0.18745萬億,其差別太大。 

印度沒有高速鐵路 (指時速200公里以上),中國高鐵里程20719公里最長冠全球 (按照國際通稱時速250公里以上) ,印度計畫從孟買通西部大城艾哈邁巴德長508公里的高鐵,由日本超低息貸款興建,本想放長線釣大魚,但印度老百姓對政府沒信心,擔心高價坐不起,無法回收將虧本,以致2017, 9開工至今延宕三年毫無進度,日本白花了開辦費,才從美夢中清醒。中國鐵路總長131000公里 (含高鐵) 為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的257000公里 (80%為貨運,尚無高鐵),印度鐵路66687公里居世界第四,是全國的主要運輸工具,長度次於俄羅斯的86000公里,但印鐵的故障和意外也是聞名的。中國的高速公路超過13萬公里,高於美國的10萬餘公里,印度領土約為中國的三分之一 (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印度320萬平方公里),但沒有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高速公路。

中國國防預算US$ 2250億 (占GDP的1.58%),是印度國防預算US$ 550億 (占GDP的1.88%) 的四倍,所以說雙方戰爭沒得打,只是各取所需,在平台上比劃、比劃而已。事實上美、印對「印太戰略 (IPS)」的認知與見解亦有所歧異,美國方面是冀望以美為首,與印、日、澳構成菱狀四角督,在太平洋、大洋洲、印度洋區域遏止中國的南海擴張、RCEP的經濟利益及一帶一路西進中東和歐洲的途徑,以及銷售技術和武器給印度,以代替美國長途出兵之不可。印度方面的解讀主要利益是拒止中國政、經、軍勢力在南亞的劇增,但其中軍事安全部分並非印度所樂見,然而也未必願意公開承認,印度不希望以「強軍」的姿態升高區域衝突或緊張,這不帶給印度什麼利益,印度更不可能扮演美國的馬前卒,故避開IPS一詞的背後動機,而更著重印度對東南亞國家的包容共榮,及政治地位與經濟利益的提升。

Global Firepower 公布的全球軍力排行榜是以人口、三軍戰力、資源、國防預算等五十多項因素為依據,計算136個國家的戰力指數,前十大如下: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法國、英國、埃及、巴西(台灣排名26)。儘管排名接踵中國,但差距大,都向俄、美等國外採購,自製率低,補給維保困難,中國幾乎完全自製,精明如莫迪掂掂自己的斤兩,不可能下決心真打戰的;而於中國方面,目前在國際上相糾葛的國家至少有美國 (修昔底德的陷阱)、澳大利亞(對澳依美反中的關稅報復)和加拿大(對加扣留孟晚舟反華為的痛楚),老謀深算如習近平尤其會注意到在川普聲望江河日下的時際,選前可能在台海、金門、澎湖或南海挑釁一場戰爭,藉以激動反轉選情,故中印之鬥的順序根本排在最後面,這一波邊界棍棒戰爭應已接近尾聲了!台灣必須自顧本島及台海周邊,別搖旗吶喊了,否則自己點燃炸彈引信,玩火焚身。

最近作者閱讀了台灣一些大內文膽刊載的宏文大作,表示「印太戰略」是台灣「千載難逢」 的機會到了,一定要善加利用,難道台灣也要上平台去比手劃腳一番嗎?或者說可以攀形附勢去大幹一場呢?IPS是個雙面刃,美國圖藉利益攏絡其它三角獲取戰爭,連印度自己都在趨益避戰,算盤該怎麼打?這些人舔皮論骨的高見,就跟南向政策一樣毛躁、沒思考、欠計畫,最後是花人民的血汗錢搞得灰頭土臉,鎩羽而歸!

*作者為工程專業經理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