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與奴隸制─剝削造成貧窮:《除了資本主義》選摘(3)

2020-08-07 04:10

? 人氣

殖民地可以種植哪些作物受到嚴格規定,它們的貨物僅能仰賴英國船務人員負責的英國船隻運往英國港口。反之,殖民地的進口貨物都必須向英國母國購買。這些嚴格的管控不僅保障了英國的關稅收入,所謂的航海法案同時也是一種軍事策略,大型商船擁有經驗豐富的海員,也可迅速變身為戰艦。這種重商主義帶來慘痛的後果:爭奪殖民地挑起戰爭,而戰爭費用又由殖民地支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貿易與土地掠奪密不可分。英國人對待殖民地極為殘暴,導致數百萬人喪失性命。就在史密斯的《國富論》即將成書之際,孟加拉地區發生嚴重的饑荒,罪魁禍首是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che Ostindien-Kompanie)。

自1769年起,印度恆河平原大乾旱,農作物嚴重歉收,原因是之前當地許多農地必須改種出口型經濟作物:農民不再種植榖物,必須種植罌粟製造鴉片,供英國東印度公司銷往中國牟取暴利。因此一旦旱災降臨,糧倉全空,但英國人並未從印度其他地區運來糧食,他們不在意這種緊急狀況,只關心自己的利益。由於旱災導致他們的貿易商品減少,為了彌補損失,他們反而向當地農民索取更高的稅額,導致孟加拉地區三分之一的人口餓死。

20200709-飢荒,戰爭,飢餓,難民。(pixabay)
由於當地農地必須改種出口型經濟作物,導致孟加拉地區當時發生嚴重饑荒。示意圖。(資料照,取自pixabay)

即使遭逢旱災,稅收依舊相當穩定,但在1772年,實際上英國東印度公司已破產,只是它不能倒閉,否則將會在倫敦引發一場金融大地震:非常多商人與銀行業者直接或間接參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業務,因此該公司的情況與今天的投資銀行相同,都「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英國東印度公司需要拯救,這個事實讓許多英國人大感震撼;殖民地豈不是應該讓國家致富,而非變窮?

英國東印度公司是一家私人股份公司,其股東主要是貴族與富商。此外,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員工貪汙之嚴重已非祕密,多數員工只需在印度待上數年,就能在返回英國時成為富豪。英國特使和密使往往投入自己的錢,在亞洲進行賺錢的生意,而這些資金來自盜用部分向印度人榨取的稅收。

在英國本土,人們稱這些從印度返鄉的新貴為「納波布」(Nabobs),這個稱呼源自孟加拉地區統治者的頭銜「納瓦布」(Nawab)。納波布普遍遭人鄙視,因為他們利用在印度的不法所得購買貴族的地產,藉此在議會中取得席位,在英國下議院形成自己的利益遊說團體,利用職權確保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特權。

因此,當史密斯譴責英國東印度公司「放任低薪的公務人員從事自己私人生意,聽任貪腐氾濫」時,他大可確定,眾多讀者一定深表贊同。然而,史密斯並不滿足於只提出道德譴責,他更決意要即刻廢除英國東印度公司及其「壟斷貿易」,因為這種貿易型態不僅掠奪印度人,也詐騙了英國本土同胞的財產:「英國居民不僅必須⋯⋯供養東印度公司的暴利,還必須承擔欺詐與管理不善衍生的極度浪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