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閉塞民智,梁啓超明確反對:《世紀中國》選摘(2)

2020-07-28 05:10

? 人氣

1917年,由於中國本身經濟情勢發生變化,促使志願遠赴歐洲、參與對抗德國戰爭的人數出現驚人成長。超過十萬名中國勞工,分別由各地經船運或火車,穿越太平洋或經由加拿大的越洲鐵路,再轉從大西洋抵達法國,協助協約國船艦卸載貨物,運送補給品到前線,並且幫助清掃戰場以及掩埋死者。兩千餘名中國人最終在此喪命,他們或死於德軍的槍彈與轟炸,或因疾病而犧牲。可是,有更多人在這裡接受國內無法得到的教育。中國志工團體(由那些在美國或歐洲受教育的人士組成)也到這裡來為國人同胞服務,教導他們讀寫及工業技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2
圖2,段祺瑞(圖2)於1916 年袁世凱死後出任國務總理。(左岸文化提供)

這時在法國的中國人,包括數百名留學生,以及十萬名以上的勞工——另外還要加上至少一千名中國學生,他們受到國內五四運動的鼓舞,還有此地勃興的馬克思研究團體的影響,變得十分激進。這些新團體(其中包括新近從傳統桎梏中掙脫的女學生)有不少人和法國激進人士會面,並被引介加入共產黨。當這些學生於1920年代回到中國後,在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召開首次全國代表大會時,都成為黨內的活躍成員。他們之中有不少日後留名中共黨史的關鍵人物:例如1920年代後期、中共處在艱困歲月時,領導全黨的李立三,以及周恩來和陳毅這兩位1920年代的勤工儉學領導人,在毛澤東於1935年取得黨內領導權後,直到1976年毛過世為止,都是他的得力助手(譯按:陳毅死於1972年,周恩來死於1976年1月8日,都在毛生前離世);最後還有鄧小平,他在1920年啟程赴法時年僅十六歲。日後,鄧注定帶領中國走上經濟發展復興的道路;從毛澤東死後起,直到1990年代。

這些「歸國」的學生倘若單憑自己的本事,恐怕沒辦法有效建立起共產黨的組織,況且由於他們缺乏發展組織的經驗,幾乎可以肯定:他們很快就會遭到各路軍閥人馬的圍捕與處決。好在他們留學法國時,正好遇上蘇聯領導人列寧(Vladimir Lenin)在1919年,也就是布爾什維克革命(Bolshevik revolution)兩週年後,做出了一項關鍵決定:蘇聯共產黨以共產國際(Comintern)的名義,派出一個善於發展組織的代表團到中國來。這些共產國際的代表包括一位俄國人、一位荷蘭人以及至少一位中國人,他們抵達中國的第一站是北京,首先從北京大學曾經贊助馬克思主義學會的教員中,發展第一批成員,他們都是五四運動的領袖人物。共產國際代表接著前往上海都會區,與前北大文學院院長、現任《新青年》總編輯陳獨秀接觸。共產國際清晰的革命訊息,以及代表們在發展組織上的高超技巧,都讓陳獨秀立刻為之折服。在陳的協助下,他們開始在勞工組織裡尋找能成為未來中共領導人的活動份子,並於1921年召開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同樣重要的是,他們緊緊抓住了孫中山這股勢力。袁世凱死後,孫於1917年回到華南,試圖重建已搖搖欲墜的政治大本營。他即將成為共產國際鼓動社會主義革命的盟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