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自新冠肺炎疫情下看見外籍移工在台處境

2020-07-11 05:40

? 人氣

台灣政府與仲介對外籍移工就像是權力施展的呈現。制法者形塑一個看似合理的意識形態,藉由對外籍移工的控制與規範,達成利益的單方面權衡,剝奪了外籍移工的個體展演;外籍移工團體則成為特定的主體,卻無法或難以對掌權者進行反制或抗爭。《就業服務法》裡的幾項規定,便體現了外籍移工如何被牽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限制性引進:僅某些產業或職業允許引進外勞。

(2)時間限制:初期規定兩年,得延展一年,後改為三年,得延展三年。 (3)限制參與國內勞動市場的自由:外勞不得任意轉換雇主。

(4)限制居住地點:除非獲政府許可,不得改變居住地點。

(5)限制引進來源國:由政府選定少數來源國;除漁工外,嚴禁引進大陸勞工,亦即,嚴禁大陸勞工「登陸」台灣
(夏曉鵑(2005)。全球化下移民/移工問題。(Oct.14, 2005))

除了上述規定,移工常面臨高工時、低工資、沒有休假等等惡劣的勞工環境,其勞力付出並沒有實質反映在薪資待遇上。在種種結構性的問題之下,不平等的僱傭關係,使的移工既無法轉移雇主,也因合約的束縛無法逕行離開,進而有逃離既有體制、四處打零工維生的失聯移工出現,也使的移工持續處於劣勢的局勢,卻因權力的擴張而無法使用反制的方式保護自己的權益,成為一般民眾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框架。

來台辛苦工作的移工,遭遇著非人的待遇。(示意圖/pixabay)
移工常面臨高工時、低工資、沒有休假等等惡劣的工作環境,且勞力付出並未反映在薪資待遇上。示意圖。(資料照,取自pixabay)

外勞、移工的標籤與汙名化

「外勞」是目前較常被用來稱呼來自東南亞地區的外籍移工的名稱。隨著產業結構的變遷與國民所得提升,越來越少人願意從事技術層面且薪資較低的工作;而企業為了壓低生產成本獲取更高的利潤,進而壓低藍領階級工人的工資,雙重因素的交織影響下,外籍勞工的引進正好填補了此空缺,也因此外籍移工所從事的大多為高工時、低薪資、甚至是高風險的工作。

外籍移工來到台灣除了有語言上的隔閡,還有文化上的差異尚須克服與適應。也由於風俗民情的不同,再加上大眾對東南亞地區普遍存在著落後、衛生環境不佳、媒體對於移工的犯罪行為放大檢視與報導,形塑本國人民對外籍勞工的刻板印象,外籍勞工這個名稱被汙名化。在2019年移民署因應各國慣用語,將外僑居留證上的居留事由的「外勞」更名為「移工」,希望帶動社會更友善、尊重與包容的用語:

近年從人權團體、社福機構到政府也呼籲以「移工」這個相對中性的名稱,來稱呼這群從海外移駐到台灣工作的人。將「逃跑」、「逃逸」改成「失聯」、「無證」,也是類似的邏輯,希望用較為中性的字眼取代有強烈指責意味的詞彙,進而扭轉社會大眾長年以來對移工的負面印象,讓台灣成為一個更友善尊重的環境。(Allison(2019)。移工罪與罰:那些血淚交織的在台工作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