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德觀點:貿易戰未停金融戰來襲─滙豐淪為大國角力人質

2020-07-09 05:50

? 人氣

在華為案中,中國以滙豐為槓桿對抗美國的壓力,與其對待加拿大的方式很類似。孟案之後,中國官方的《環球時報》暗示,滙豐可能會進入「不可靠實體」名單,在中國的拓展計畫將變得更加困難。除了孟案之外,滙豐也在其他華為糾紛中被當成人質,《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稱,滙豐控股董事長杜嘉祺(Mark Tucker)曾對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表示,如果英國不使用華為產品來做網路基礎建設,中國可能會拿滙豐來開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港版《國安法》細節與機制曝光之前,滙豐就簽名支持了該法(在寫這篇文章時,該法的相關細節依然尚未公開)。反對者擔心該法「對安全的定義會無限擴張」,中國的法律通常把定義權留給執行單位或者後續的流程,尤其涉及國家安全時更為明顯;這種作法的最大問題很可能不是侵犯人權,而是讓投資者失去保障。

之前中國就是以「涉及國家機密」為由,拒絕美國監理機關查帳。但在瑞幸咖啡這種欺騙投資人的一般詐欺案中,這種態度往往讓人覺得政府不願保障商業常規。

至於華為案背後對伊朗的制裁,則涉及一個更常見的國安定義。美國仰賴美元的貨幣優勢在該案使用了所謂的「長臂管轄權」(Long-arm Jurisdiction),根據該國的法律去制裁國外的企業或個人。這種作法與基本的證券監理不同,對交易雙方都沒有好處,而且會讓實施規則的中介機構額外付出成本。雖然聯準會最近做出許多罕見措施,但目前美元的儲備地位依然能讓美國繼續用這種方式制裁其他國家,不過幾年之後就不一定了。

新加坡石油大亨興隆集團聲請破產,香港滙豐銀行(HSBC)是最大的苦主。(新新聞資料照)
滙豐與美國官員合作調查華為財務長孟晚舟一事,一直遭到中國懷疑;孟案之後,中國官方的《環球時報》暗示,滙豐可能會進入「不可靠實體」名單,在中國的拓展計畫將變得更加困難。(新新聞資料照)

人行將推數位貨幣 交易與透明度或完全脫鉤

中國在2010年代一直想將人民幣推向國際,後來發現這必須開放資本帳,於是似乎放慢了腳步。在開放的相關爭議中,中國最擔心的可能不是匯率波動,而是必須公開資訊。因此它最近想到一種方法,讓企業完全不需要公開資訊,就能逐步對外資開放。

目前中國正在實驗「數位貨幣電子支付」(DCEP),一旦成功,可能變成一種完全不需要銀行介入的法定貨幣。這種貨幣綁定在數位平台上,例如由央行背書的微信支付(WeChat pay),最後海外的合作夥伴也能用這些平台付款;而這些海外的人民幣資產將完全透過中國央行的中介,跟實際投資標的間接掛鉤。

金融科技與AI顧問里奇‧特林(Rich Turrin)在《中國銀行業新聞》中寫道,這種創新「部分開放了貨幣兌換,或部分開放了自由化」。「在數位貨幣出現前,中國在面對貨幣自由兌換的問題時都只能二選一,如果不想讓西方市場自由交易人民幣,就不能開放兌換。雖然他們推出了點心債與各種離岸人民幣活動來居中轉圜,但基本上還是只有開放與不開放兩個選擇。」但如果DCEP出現,交易與透明度就可以完全脫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