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走過川普震盪,我們也相信氣候政策能讓臺灣更偉大嗎?

2017-06-18 06:50

? 人氣

總之,在憲政體制成熟,凡事堅守依法行政的美國,川普看似衝動的作法其實仍已本諸正當程序所需,且初步看來經得起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的經濟、政治及法律評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川普的決策真的會阻礙巴黎協定的推動嗎?

近日Young & Ernst認定美國為次於中印的第三大再生能源投資地。另依據REN21(Renewable Energy Policy Network for the 21st Century)的2017年全球展望報告(Global Status Report in Perspective),2016年美國在再生能源及發電(尤其太陽光電及風電)的投資僅次於中國,而生質柴油及酒精汽油的生產更是世界第一。此外在電力供應上,其再生能源的發展同樣僅次於中國,其中生質能源及地熟發電也是世界第一。準此,我們不能忽視美國一貫藉租稅政策引領科技發展的傳統,而實際上,美國也確實在2018年大刪氣候變遷相關預算之際,保留了對太陽光電和風能的租稅優惠措施(Tax Credits)。故此,這容留了美國可隨時回歸巴黎協定的科技條件。這若加上彭博的出資承諾,川普的退出,對巴黎協定的影響如何,實值得再加觀察。

臺灣需要一個能榮耀地球且讓我們也能感受到偉大的氣候政策

自川普當選到他宣布要退出巴黎協定,我們總是可以聽到臺灣應再想想是否續行推動減碳的聲音。這些都是符合理性(rationality)的檢討,一如美國傳統基金會為川普做的分析,更如他的法律顧問從風險控管提出建議。所以川普的決策絕非躁進,而是有十分清楚的決策目標(兌現選舉支票並扶持特定產業),輔以累積了長期經驗的談判策略。試問臺灣的氣候策略為何?長期以來,我們過度聚焦減碳,且幾乎是由能源政策搭配產業政策來作為減碳政策的主軸。其實按照IPCC所勾勒出的氣候行動藍圖,是以科學為基礎,自氣候變遷的趨勢,瞭解自身環境生態的脆弱度、環境的靱性或回復力(resilience)及空間的機會(spatial opportunity),並據以建構國家調適策略(Adaptation Policy)。相對於此,IPCC並研提方法,聯結全球升溫趨勢與人為排碳行為之關係,並透過公約各締約方配合提供的排碳數據,進行全球盤點,再以控溫(例如巴黎協定的2050至少升溫不超過攝氏2度)目標,回推各締約方承諾減碳之基凖年,由各國提出NDC來接受公約的監督或扶持,希望自控管排放源頭來達成協定減碳目標,並穩定氣候變遷的威脅。所以氣候政策是要兼顧源頭之排碳管理及氣候變遷之因應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