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走過川普震盪,我們也相信氣候政策能讓臺灣更偉大嗎?

2017-06-18 06:50

? 人氣

在網站的開頭,馬克洪指出:「我們的工作:協助您前來和我們一起為共同的挑戰而努力。這是我們古老的承諾:法國總是率先投入人權促進者,而且也總會在我們的共同歷史中留下印記。什麼是我們的新挑戰?氣候變遷。」他甚至針對目前深受川普移民政策之苦的矽谷外來專家招手,承諾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及生活甚至移民環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抓住全球關懷的氣候議題,走進全球共享的地球永續價值觀,以承諾提供協力追求共同永續未來之條件,讓大家一起凝聚超越國界及區域的能量;而且是起自法國。相對於其他主流國家政治人物的罵聲不斷,馬克洪帶給已超過20歲的UNFCCC,一個全新而強調分享以及共同承擔,來讓地球更偉大的願景。

川普效應持續震盪

然則,即便馬克洪帶來了不同的希望,但是面臨川普已經在2018年的預算中大砍氣候行動相關預算,這可能導致綠色氣候基金及綠色融資機制的短缺20億美金、公約祕書處短少20%的經費、最低度發展中國家失去美國的奧援。若再加上其重啓化石燃料、終止清潔能源計劃(Clean Power Plan)這都將危害巴黎協定的未來。面對這些變局,許多人又再次問到,臺灣該如何自處呢?

在去年川普當選並立即宣布將退出巴黎協定後,筆者嘗在2016年11月21日在「范建得觀點:臺灣必須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川普效應下的巴黎協定」文中表示:「跟上巴黎協定的腳步,將是台灣不可逆的無悔道路」,如今,綜合公約及主要締約方的發展,以及川普的實際作為,淺見以為,臺灣除了消極的跟上,更應該從齊柏林先生生前嘗試留給我們;從國際看到臺灣的美麗與哀愁,效法馬克洪,伸出我們的手,讓臺灣的氣候政策也能融入讓地球更偉大的氣候行動!

20年難解的美國結:to be or not to be!

早在1997年,美國在UNFCCC的京都回合的澈夜談判通過了美國芝加哥經濟學者擬議的京都議定書後,隨即在參議院,以95比0通過柏德-海格爾決議案(Byrd-Hagel Resolution of 1997),指出美國將不會簽署未將大型新興經濟體(emerging economies),即中、印、巴西、南非、墨西哥、南韓納入規範架構的國際氣候協議。此時,京都議定書是具條約法効力的協定,故美國係經由國會來表達其「欠缺公平(fairness)」之意,如今巴黎協定對於美國而言,不論減碳目標、出資義務,均非強制性規定,加上195個締約方簽署(sign)了協定,其中並已經有147個締約方正式予以批准(ratify),只要美國不退出,將讓全球減碳的涵蓋從京都議定的14%大符提高到97%。所以,若20年前的美國主張,是在於減碳責任分配的公平性,那麼現在應該理由不備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