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依俐觀點:中印喋血衝突之根源、環境與對策

2020-07-12 06:30

? 人氣

中國在邊界擊殺事件發生後,印度政府強制要求商家標明原產國,實質封殺中國貨。今年6月底,印度政府再以危害國防、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理由明訂禁止至少59種來自中國的電子軟體與應用程式,抖音已被從印度的安卓和蘋果商店移除,無法下載。總理莫迪也在刪光貼文後於7月2日關閉中國的微博帳號。經濟脫鉤雖或有陣痛,但去年大選剛獲勝連任的莫迪政府有較大的餘裕逐步切斷中國貨源,該制裁的終究是得進行的。撇開邊境軍事對峙不談,由一部分印度民族主義者所提出的抵制中國產品的呼籲,至少在短時期內給印度總理莫迪的政府,以及他所倡導的「自力更生」和「印度製造」運動打了一劑強心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事件發生以來,亦有不少研究中印關係的學者認為,印度社交媒體上的反華運動,從刪除中國軟體到抵制中國產品,意外的是中國人對此沒有太多關注,其實更像是一場民間情緒的大爆發。中國人採取反制措施的可能性接近於零,普遍不認為這會破壞兩國之間的貿易和政治關係,尤其中國正因全球對新冠疫情的憤怒而陷入四面楚歌的窘境,所承受的憤怒宣洩這只是一個開端,因此印度抵制與中國相關經貿或科技軟體的宣示性將遠遠超過任何經濟影響。換言之,印度大動作地抵制中國的運動宣示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盟國準備與台灣之應對

1962年時,中國毛澤東因劉少奇對大饑荒人禍之挑戰而被迫作檢討,分別有數萬難民經廣東湧向英屬香港、經新疆越境至蘇聯,第十世班禪喇嘛撰七萬言書抨擊中共禍藏,蔣中正考慮派兵反攻亦已有段時日,且古巴危機正發生。毛澤東等因而想轉移焦點,但只敢打有限戰爭。

巴基斯坦雖自冷戰時期起即長期接受美國資助軍援,但因難脫伊斯蘭反美反西方屬性,又通謀中國,也有著包庇窩藏賓拉登的不良紀錄。現在的印度更像是美國的天然盟友,是美國、日本、澳洲組成菱形「鑽石四國聯盟」圍堵中國的不可或缺民主戰略夥伴。與印度同屬大英國協、與美澳同屬五眼聯盟的英國也有理由暗助印度。

與印、巴總理均建立友好關係的川普雖不免看上兩國上億人口的市場,可其實臺灣的對美進出口貿易額均超過印巴兩國。美國應減緩減少援助巴基斯坦,絕不能縱容巴基斯坦以美製裝備與訓練隨中國起舞夾攻印度,儘速自阿富汗任務中脫身。若川普總統順利連任,應介入調停印巴衝突,才能讓各國注意力、著眼點轉至更重要的對中圍堵。

1999年,李登輝總統剛宣示「特殊兩國論」後不久,時任執政黨印度人民黨秘書長的現任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於11月訪問台灣。民主進步黨蔡英文政府已將印度等國納入新南向政策,台灣應持續強化與印度之國防科技經貿合作。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依俐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