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武專文:蔣介石能躋身台灣國父之列嗎?與汪浩商榷之

2017-06-25 07:10

? 人氣

但另一方面,汪浩書中的蔣介石形象與國民黨及臺灣官方多年來所宣傳的「正氣凜然」、堅持「漢賊不兩立」的蔣公印象也不相同,而是強調蔣如何以「臺灣化」來「保臺」。我覺得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在書中用了不少《蔣介石日記》,對於他的心境、想法有所認識。在書中蔣無疑地受到美國的箝制,是美國手下的一顆棋子,沒有太多自主發揮的空間,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採取「精神勝利法」以自我安慰;然而即使在這麼惡劣的國際環境之下,汪浩所形容的蔣仍是一位具有國際視野與靈活外交手腕,在外交攻防之中願意妥協、退讓的一位「現實主義」的領導人,因而成功地抵禦中共、守住臺灣。汪浩認為臺灣歷史學者不夠肯定他這方面的成就。不過他也指出蔣雖然靈活調整、妥協退讓,但他還是敵不過美國為追求國家利益而與中共妥協,致忘義失信,出賣了臺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然汪浩書中的蔣介石形象之中會引起爭議的是他所說「意外的國父」這一面,亦即他在有意無意之間開啟了「中華民國的臺灣化」,並由蔣經國與李登輝完成。這方面值得討論的有兩點。第一、蔣介石的確有一個從「反攻復國」到「獨立自保」的政策轉移,但對蔣氏父子來說,「保臺」、「反攻」、「聯美」三者不是可以截然分割的目標,而是交互影響,彼此增強。這樣一來此一政策轉變不是從黑到白,而是摻雜了許多灰色的部分。第二、蔣氏政治與文化反攻之中仍保持了參與中國未來的理想,與李登輝之後的「臺獨」主張有本質上的差異。一九五八年十月《聯合公報》之中,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 Dulles)因「金馬與臺澎防務有密切關聯」而做公開協防承諾協防金馬,同時警告中國不要再做出挑釁的動作;蔣介石則首次宣示「光復大陸主要武器為三民主義之實施,不憑藉武力為反攻復國之主要途徑」。

此後蔣放棄了以武力為主的反攻方式,而改採政治與文化反攻(即使如此武力反攻並未消失)。一九六六年的「中國文化復興運動」與一九八一年蔣經國所提出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都是此一想法的延續。這個想法的背後無疑地首先必須「自保」,然而仍將臺灣的未來與中國聯繫在一起,並認為海峽兩岸的競爭與分途發展是一個文化與制度的比賽。在臺灣的中國人願意奉獻於此一理想。從蔣介石、蔣經國到馬英九同樣有一條「統」的線索,在此背景之下也才有「馬習會」的出現,盼望兩岸能建立更多的共識,共享史料、共寫史書、共創未來。這方面的歷史線索也不容忽略。

最後,我還想強調若林正丈對臺灣政治的一個重要觀察,臺灣的民主化與族群政治可以顯示臺灣人民政治文化認同的模糊、猶豫、游移與依情境而改變的特性。此一觀點與好友王明珂院士對於臺灣認同問題的看法也相互配合。在臺灣,統獨或「不統不獨」的選擇不只是出於情感歸屬,也涉及理性選擇與生存策略,這也是民主化、多元化的結果。有一次有位朋友(苗栗的客家人)告訴我如果中國宣布新臺幣與人民幣等值兌換,臺灣人民資產馬上增加約五倍,他可能會立刻支持祖國的「統一大業」。這雖然是玩笑話,但卻顯示認同會因為許多意外因素而改變。歷史的足跡有軌道可循,而歷史的複雜就在於多條線索交織糾結,歷史研究往往掛一漏萬,而未來永遠是開放的。

汪浩以抽絲剝繭的手法,層層剖析這段歷史的國際環境與前因後果,因而顛覆了許多以往的觀念。這本書中尚有許多豐富精彩的內容,我還是留給讀者自己去挖掘。如果說「我從哪裡來」、「我在做什麼」、「我往何處去」是人生哲學的三大問題,那麼汪浩的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也能解答我心中的一些疑問。事實上這本書不只對我個人來說有意思,我覺得對所有關心一九四九年前後臺灣歷史、思索臺灣未來的本地讀者,乃至想要瞭解「臺灣人為什麼想搞臺獨」的海外讀者來說,都會發現本書讀起來趣味盎然。我誠摯地希望大家和我一樣對於這本另類臺灣史的作品會愛不釋手。

《意外的國父: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與現代台灣》(八旗文化提供)
《意外的國父: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與現代台灣》(八旗文化提供)

*作者為中研院特聘研究員。本文為作者為汪浩新著《意外的國父: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與現代臺灣》(八旗文化)所作之推荐序。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前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