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時間vs.持續不斷的現在:《刻不容緩》選摘(6)

2020-07-23 04:10

? 人氣

我在本世紀出版《NO LOGO:顛覆品牌統治的反抗運動聖經》時,讀者驚訝地得知原來他們的服裝和器物是在如此血汗的環境製造。但此後我們多數人已學會與之共處──不是真的赦免它,而是處於一種經常忘記我們的消費在現實世界要付出多少成本的狀態。那些工廠所在的「遠處」已漸漸被人淡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就是常有人說「我們生活在前所未有的連結時代」的反諷之一。我們的通訊確實可以輕鬆、快速地跨越浩瀚的地理區域,遠超乎一個世代以前的想像。但在這個全球通訊網路之中,不知怎地,我們就是和我們關係最親密的人沒什麼聯繫:在孟加拉無消防設施的工廠裡製作我們貼身衣物的年輕女子,或是剛果民主共和國那些為了已成我們第三條胳臂的手機開採鈷礦而肺部塞滿粉塵的孩子。我們的經濟是幽靈的經濟,是刻意盲目的經濟。

中國製造業,安徽濉溪的一間手套工廠。(美聯社)
那些工廠所在的「遠處」已漸漸被人淡忘。(示意圖,美聯社)

空氣也是看不見的事物,而暖化空氣的溫室氣體是我們最難以捉摸的幽靈。哲學家大衛.亞伯蘭(David Abram)指出,綜觀人類史,正是這種看不見的特性賦予空氣力量、讓空氣博得我們的尊敬。「大氣,因紐特人(Inuit)稱之『Sila』,即世界的『風心』;納瓦荷人(Navajo)稱之『尼奇』(Nilch’i),即『聖風』;古希伯來人喚作『Ruach』,即『急速之靈』」,是「生命最神祕、最神聖的面向」。

但在我們的時代,「我們很少注意到大氣在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盤旋」。既然遺忘空氣,亞伯蘭寫道,我們儼然讓它成為我們的下水道,「成為我們工業不需要的副產品的完美垃圾場……就連從管子滾滾而出最不透明、最刺鼻的煙也消散、消融在看不見的東西裡。就這樣消失了。眼不見,心不煩」。

被遺忘的時間範疇

氣候變遷難以為許多人理解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生活在一個永遠只看當下的文化,刻意與創造我們的過去,和我們正在用行動塑造的未來斷絕關係的文化。而氣候變遷的要旨是,我們過去幾個世代的所作所為將無可避免地影響現在和未來數個世代。對大多身處數位化時代的我們而言,這個時間範疇就像異國語言一般難解。

這不是在評斷個人,也不是在斥責我們膚淺、失根或注意力零碎的狀態,而是認清,多數生活在城市中心和富裕國家的我們,是一項工業計畫的產物──一項與化石燃料緊緊相繫、建立歷史連結,而後跟著數位科技日新月異的計畫。

而正如我們曾經改變過,我們可以再改變一次。在聆聽偉大的農民詩人溫德爾.貝里以我們何以有愛「家鄉」勝過他方的義務為題的演說後,我問他對於像我和我朋友這樣失根的人,這樣消失在螢幕裡、看似一直在選購要在哪個完美社群生根的人,他有沒有什麼忠告。「在某個地方停下來,」他回答:「開啟認識那個地方的千年過程。」

那在許多方面都是很好的忠告,因為要贏得這場生存的戰鬥,我們都需要立足之地

*作者娜歐蜜.克萊恩 Naomi Klein,是獲獎無數的記者、專欄作家、當代重要思想家及公共知識分子,也是氣候正義組織「躍進」(The Leap)的共同創辦人。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刻不容緩:當氣候危機衝擊社會經濟,我們如何尋求適合居住的未來?》(時報出版)

《刻不容緩》立體書封。(時報出版)
刻不容緩》立體書封。(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