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時間vs.持續不斷的現在:《刻不容緩》選摘(6)

2020-07-23 04:10

? 人氣

2020年3月,德國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升高,民眾在賣場外大排長龍。(AP)
我們的日常生活已被市場和技術必勝的信念徹底改變,我們欠缺許多必要的觀察工具來說服自己氣候變遷確實是緊急狀態。(資料照,AP)

所以這也難怪:當我們需要集結的時候,我們的公共領域卻瓦解了;當我們需要減少消費的時候,消費主義卻差不多接管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層面;當我們需要慢下來注意的時候,我們卻加快腳步;當我們需要放眼更長久的未來時,我們卻只關心當下,困在時時更新的社群媒體資訊、活在永遠的當下之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就是我們氣候變遷的配對錯誤,而那不只影響人類這個物種,也可能影響這顆星球上其他每一個物種。

好消息是不同於馴鹿和鳴禽,我們人類天生擁有高級推理乃至從容適應的能力──能夠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舊有的行為模式。如果主宰我們文化的概念阻止我們拯救自己,改變那些概念是我們力所能及之事。但在那發生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與氣候配對錯誤。

只知道要消費

氣候變遷需要我們減少消費,但我們只知道要消費。氣候變遷不是光靠改變我們購買的東西──改買油電混合車代替休旅車、搭飛機時付點碳補償──就能解決的問題。氣候變遷的核心是一場因相對富裕者過度消費而生的危機,也就是說,世界最瘋狂的消費者必須減少消費,其他人才有辦法活下去。

問題不在常有人掛在嘴邊的「人性」。我們並非出生就得買那麼多東西;不久前,我們的消費少得多,照樣過得開心(甚至比現在更開心)。問題在於消費已在我們這個特殊的時代扮演誇張的角色。

最近的資本主義教我們要透過消費選擇來創造自我:購物是我們建構身分、尋找社群、表達自我的方式。因此,告訴人們因為地球的支援系統負荷過重、他們不能想買多少就買多少,可能會被理解為一種責難,就像告訴他們不能忠於自己一樣。這很可能就是為什麼在「環保三R」(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回收[recycle])中,只有第三項獲得支持,因為它讓我們可以繼續購物,只要把垃圾丟到正確的箱子裡就行。其他兩個需要我們減少消費的項目,一開始就被打入冷宮。

印度首間IKEA開幕前,員工正在加緊佈置賣場。(美聯社)
最近的資本主義教我們要透過消費選擇來創造自我:購物是我們建構身分、尋找社群、表達自我的方式。圖為示意圖。(資料照,美聯社)

眼不見為淨

氣候的污染源是肉眼看不見的,而我們很多人都不再相信我們看不見的事物。當前英國石油執行長東尼.海華德在「深水地平線」的災難後告訴記者,我們不該太擔心原油和化學分散劑湧入墨西哥灣,因為「那是非常大的海洋」時,他只是在陳述我們文化最珍愛的信念之一:我們看不見的事物就不會傷害我們,甚至可以說它不存在。

我們的經濟十分仰賴這個假想:我們永遠有「遠處」可以丟廢棄物。垃圾離開路邊後有「遠處」可以去,排泄物沖下排水管後有「遠處」可以去。礦物和金屬在「遠處」開採,原料在「遠處」搖身變成成品。但英國石油溢漏帶來的教訓是,套句生態學家提摩西.摩頓(Timothy Morton)的話,我們的世界「沒有『遠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