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vs.氣候:《刻不容緩》選摘(5)

2020-07-22 04:10

? 人氣

氣候變遷是一個訊息,一個告訴我們,許多西方文化最珍愛的觀念不再可行的訊息。(資料照,AP)

氣候變遷是一個訊息,一個告訴我們,許多西方文化最珍愛的觀念不再可行的訊息。(資料照,AP)

就是沒有辦法拿一種誹謗集體行動、尊敬完全市場自由的信仰體系,解決一個需要空前規模的集體行動和積極約束市場力量才能解決的問題。市場力量,正是當初造成這場危機、現在又讓它雪上加霜的因素。

二○一一年十一月

第四排的男士有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介紹自己名叫理查.羅斯柴爾德(Richard Rothschild)。他告訴大家他要參選馬里蘭喀拉爾縣(Carroll County)的縣長,因為他已做成結論:對抗全球暖化的政策其實是在「攻擊中產階級美國的資本主義」。他對群集華府萬豪酒店(Marriott Hotel)的討論小組提出這個問題:「這整個運動有沒有可能是一座綠色的特洛伊木馬,肚子裡裝滿紅色的馬克思社經教義呢?」

20190724-《為一般人而戰》配圖,卡爾·馬克思(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這整個運動有沒有可能是一座綠色的特洛伊木馬,肚子裡裝滿紅色的馬克思社經教義呢?(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這裡是哈特蘭研究所(Heartland Institute)的第六次氣候變遷國際會議(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對於竭力否認「人類行為正使全球暖化」這個壓倒性科學共識的人士來說,這是最重要的集會。在這裡,羅斯柴爾德的問題是明知故問。就像在德國中央銀行官員的會議上問希臘人靠不靠得住一樣。儘管如此,討論小組不會放過這個告訴提問者他說得有多正確的機會。

企業競爭研究所(Competitive Enterprise Institute)的資深研究員克里斯.何納(Chris Horner)專門以麻煩的訴訟和資訊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的「釣魚式盤問」(fishing expedition)來騷擾氣候科學家。他調整了桌上的麥克風。「你可以相信這和氣候有關,」他幽幽地說:「很多人也這麼相信,但那不是合理的信念。」過早泛白的髮讓他看起來像右派版的安德森.古柏(Anderson Cooper),何納喜歡引用索爾.阿林斯基(Saul Alinsky):「真正的問題不在這裡。」真正的問題,顯然是「沒有哪個自由社會會做這個議程要求的事……第一步是去除這些叨叨絮絮、一直擋路的自由。」

依照哈特蘭的標準,「氣候變遷是竊取美國自由的陰謀」是平淡無奇的主張。在這為期兩天的會議中,我將得知歐巴馬支持在地經營生物燃料提煉廠的競選承諾實為「綠色社區主義」,就類似「毛澤東要家家戶戶在後院設置煉鋼站」的計畫(出自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派崔克.麥克斯[Patrick Michaels]);氣候變遷是「國家社會主義的掩護馬」(出自前共和黨參議員、退休太空人哈利森.施密特[Harrison Schmitt]);還有環保人士就像阿茲特克的祭司,犧牲無數人的性命來安撫神明、改變天氣(出自否認派權威網站ClimateDepot的編輯馬克.摩蘭諾[Marc Morano])。

20200103-毛澤東。(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歐巴馬支持在地經營生物燃料提煉廠的競選承諾實為「綠色社區主義」,就類似「毛澤東要家家戶戶在後院設置煉鋼站」的計畫。(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但最重要的是,我將聽到第四排這位縣長所述意見的各種說法:氣候變遷是一座設計來廢除資本主義、以某種生態社會主義取而代之的特洛伊木馬。會議講者拉瑞.貝爾(Larry Bell)在他的新書《腐化的氣候》(Climate of Corruption)裡說得簡單扼要:「氣候變遷跟環境狀況沒什麼關係,跟為了重新分配全球財富的利益而桎梏資本主義、改變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比較有關係」。

沒錯,當然,有種託詞是,這些代表駁斥氣候科學,是基於對數據資料的見解嚴重分歧。會議發起人也不遺餘力地模仿可信的科學會議,稱這次集會為「修復科學方法」甚至採用組織頭字語「ICCC」,只和世界氣候變遷權威: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IPCC」差一個字。但這裡呈現的科學理論都很古老,而且不被採信很久了。也沒有人試著解釋為什麼每一位講者說的內容好像互相矛盾。(到底是沒有暖化,還是有暖化但不成問題?如果沒有暖化,那太陽黑子致使溫度升高的討論又是怎麼回事?)

事實上,在溫度圖投影出來時,有幾位最年長的觀眾似乎在打瞌睡。他們唯有在運動的搖滾明星上台時──不是三流科學家而是一流的意識型態戰士,比如摩蘭諾和何納──才生龍活虎。這是這場集會的真正目的:為強硬否認派提供一場論壇,蒐集修辭的球棒,好在未來數週、數個月拿來毆打環保人士和氣候科學家。先在這裡測試過的論點將塞滿每一篇、每一段含有「氣候變遷」或「全球暖化」等關鍵字的文章和YouTube影片的評論區。它們也將從數百位右翼評論員和政治人物的嘴裡說出來──從瑞克.裴瑞(Rick Perry)和米歇爾.巴赫曼(Michele Bachmann)等共和黨黨內總統參選人,到理查.羅斯柴爾德等縣長。在會場外的一場專訪,哈特蘭研究所所長約瑟夫.巴斯特(Joseph Bast)驕傲地為「數千文章、社論和演講」居功……「那些都得到會議參與人士的傳達或啟迪」。

否認派不是因為發現什麼隱祕的社會主義計畫才認定氣候變遷是左派的陰謀。他們嚴格檢視了世界必須做些什麼以符合氣候科學所要求那麼激烈、急劇地降低全球排放,而做出這樣的分析。他們斷定,唯有採用與他們「自由市場」信仰對立的方式徹底重整經濟政治秩序,才能把全球排放降低到那種程度。如英國部落客及哈特蘭固定成員詹姆斯.德林波勒(James Delingpole)指出:「現代環境保護理論成功地推動許多親左派的理念:財富重分配、較高的稅、更強烈的政府干預和管制。」哈特蘭的巴斯特說得更直接:對左派來說,「氣候變遷完美無比……因為氣候變遷,我們該做左派想做的每一件事」。

氣候變遷對南極生態造成衝擊。(美聯社)
對左派來說,「氣候變遷完美無比……因為氣候變遷,我們該做左派想做的每一件事」。(示意圖,美聯社)

這是頗令我為難的事實:他們沒有錯。在我進一步說明前,先讓我徹底做個澄清:如同全球九七%氣候科學家所表明,哈特蘭一派在科學方面錯得離譜。經由燃燒化石燃料和燒毀我們的森林釋放到大氣的吸熱氣體,已經致使氣溫上升。如果我們不在這個十年結束前轉換一條截然不同的能源途徑,一定會迎來痛苦的世界。

但說到那些科學發現帶來的政治影響,特別是能源消耗與經濟制度的根本邏輯所需的那種深刻改變,齊聚萬豪酒店的群眾,或許比許多專業環保人士肯面對現實得多,那些環保人士先描繪了全球暖化大決戰的全貌,然後向我們保證,只要買「綠色」產品、建立聰明的污染市場,就可以避免大災難。

地球的大氣無法安全地吸收我們不斷大量傾注的碳,這個事實其實是一個更大危機的症狀。這個危機源於我們經濟模式所立基的虛構核心:自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們永遠能找到更多我們需要的東西,如果某樣東西用完了,可無縫接軌以另一種我們可以無止境開採的資源取代。而我們過度利用、超過其復原能力的不只是大氣──還有海洋、淡水、表層土和生物多樣性。這種盡情擴張、大肆開採的心態長久支配了我們與自然的關係,而氣候危機基本上正是要大家質疑這種心態。那麼多顯示我們已過分逼迫自然的科學研究,需要的不只是綠色產品和以市場為基礎的解決方案,還需要一些新的文明範式,不再以支配自然為基礎,而是尊重自然的再生循環──並對自然的極限保持敏銳,包括人類智慧的極限。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克里斯.何納告訴哈特蘭同志「問題」不在氣候變遷,這句話是對的。事實上,氣候變遷根本不是問題所在。氣候變遷是一個訊息,一個告訴我們,許多西方文化最珍愛的觀念不再可行的訊息。對我們這些在啟蒙進步理想薰陶下長大,不習慣野心受到自然限制的人來說,這些是極考驗心智的啟示。對國家集權的左派和新自由主義的右派來說都是如此。

由於氣候變遷,辛巴威陷入乾旱危機。(AP)
氣候變遷是一個訊息,一個告訴我們,許多西方文化最珍愛的觀念不再可行的訊息。(資料照,AP)

雖然哈特蘭一派喜歡召喚共產主義的幽靈來恐嚇美國人的氣候行動(一場哈特蘭會議的嘉賓,前捷克總統瓦茨拉夫.克勞斯[Vaclav Klaus]說,試圖阻止全球暖化,就類似「共產主義的中央計畫人員企圖掌控整個社會」。),但真相是,蘇維埃時代的國家社會主義對氣候而言是場災難。它和資本主義一樣熱情洋溢地吞噬資源,也和資本主義一樣滿不在乎地嘔出廢棄物: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前,捷克和俄羅斯的人均碳足跡甚至比英國、加拿大和澳洲還要高。雖然有人指著中國炫目的再生能源計畫,主張唯有中央集權的政權能完成綠能工作,但中國的指揮控制型經濟仍持續與自然全面交戰,包括極具破壞性的大壩、超級高速公路和以榨取為基礎的能源計畫,尤其是煤礦。

回應氣候威脅固然需要有人願意進行所有層級的產業計畫和強大的政府行動,但有些最成功的氣候解決方案是引導這些干預工作,將權力及掌控權有系統地分散、下放給社區層級,不論是透過社區掌控的再生能源、生態農業,或真正對使用者負責的運輸系統。

這就是哈特蘭一派有充分理由害怕之處:要做到這些新的系統,就需要切碎主宰全球經濟三十多年的自由市場意識型態

*作者娜歐蜜.克萊恩 Naomi Klein,是獲獎無數的記者、專欄作家、當代重要思想家及公共知識分子,也是氣候正義組織「躍進」(The Leap)的共同創辦人。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刻不容緩:當氣候危機衝擊社會經濟,我們如何尋求適合居住的未來?》(時報出版)

《刻不容緩》立體書封。(時報出版)
刻不容緩》立體書封。(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