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一個洞:《刻不容緩》選摘(3)

2020-07-20 04:10

? 人氣

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灣鑽油平台爆炸、洩漏事件(美聯社)
企業和政府對這次災難的反應,仍充斥著一開始釀成井噴事件的那種傲慢和過度樂觀的預測。(資料照,美聯社)

然後是爭議性的化學分散劑:超過一百三十萬加侖的化學藥劑在該公司「怎麼會這樣?」的標準態度下被倒進海裡。如同普拉克明縣政會議上憤怒的居民所正確指出,藥劑沒做過幾次測試,也少有研究探討這種史無前例的分散油量對海洋生物的影響。目前也沒有方法清除水面下的油污與化學物質的有毒混合物。沒錯,快速倍增再倍增的微生物確實會大啖水面下的油,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會吸收海水的氧氣,對海洋健康造成全新的威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英國石油甚至妄想自己可以阻止覆滿油污的海灘及鳥類等有損形象的畫面逃出災區。例如,當我和一組電視工作人員在船上時,另一艘船向我們逼近,船長問:「你們是為英國石油工作的嗎?」當我們回答不是,在此開放水域得到的回應是「那你們不能在這裡」。但當然,諸如此類的拙劣手法失靈。就是有太多地方有太多油了。「你沒辦法叫上帝的空氣往哪裡流,沒辦法叫水往哪裡流。」環境正義運動人士狄波拉.拉米瑞茲(Debra Ramirez)告訴我。這是她住路易斯安那莫斯維爾(Mossville)時學到的課題。那裡被十四間湧出排放物的石化工廠圍繞,而她看著疾病在鄰居之間傳播。

如果我們許多人終於記取這次的教訓,意義將非常深遠。民眾對增加近海鑽探的支持度已經驟降,「現在就鑽」的狂熱高峰掉了二二%。但這個議題還沒有死。很多人仍堅持,拜巧妙的新技術和嚴格的新管制之賜,現在於北極海鑽探是最安全的──就算北極冰層下的清理會比此刻於墨西哥灣進行的清理複雜得多。不過,或許這一次我們不會如此輕易放心,這麼快就拿碩果僅存的避風港一賭。

地球工程情況相仿。在氣候變遷的協商緩慢進行的同時,我們應該會聽到歐巴馬能源部科學副部長史蒂芬.庫寧(Steven Koonin)說更多話。他是這個概念的首要擁護者之一:氣候變遷可用技術花招,例如在大氣釋放硫酸鹽和鋁分子等等加以對抗──那當然百分之百安全,就跟迪士尼一樣!他碰巧也是英國石油的前任首席科學家,井噴意外十五個月前還在監督英國石油據稱安全的深海鑽探任務。或許這一次,我們會選擇不要讓優秀的博士拿地球的物理化學做實驗,改而選擇降低消費、改用就算失敗也不會毀天滅地的再生能源。

這場災難最正面的結果將是不僅加速推動風力之類的再生能源,也完全接受科學的預防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與海華德「如果你知道自己絕不會失敗」的信條恰恰相反,預防原則主張「當某項活動會提高環境或人類健康受到損害的威脅」,我們該當作失敗有可能,甚至很可能發生那般謹慎行事。或許我們可以在海華德簽賠償支票時,順便送他一塊新的桌牌:你一副了然於心,實則什麼都不知道

*作者娜歐蜜.克萊恩 Naomi Klein,是獲獎無數的記者、專欄作家、當代重要思想家及公共知識分子,也是氣候正義組織「躍進」(The Leap)的共同創辦人。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刻不容緩:當氣候危機衝擊社會經濟,我們如何尋求適合居住的未來?》(時報出版)

《刻不容緩》立體書封。(時報出版)
《刻不容緩》立體書封。(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