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厲害了!哪個中國?

2020-07-04 06:10

? 人氣

中國近年經濟成長全球有目共睹,但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兩會」上表示,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仍只有人民幣1000元,引發舉國熱議。示意圖。(資料照,AP)

中國近年經濟成長全球有目共睹,但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兩會」上表示,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仍只有人民幣1000元,引發舉國熱議。示意圖。(資料照,AP)

大陸「兩會」已經閉幕一個多月了,但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兩會」記者會上的一個說法——「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人民幣1,000元」,引發了舉國熱議,至今餘波蕩漾。為什麼一則數據會引發如此大的輿論反應?近年大陸社會流行顯富擺富,《厲害了,我的國》之類的聲音一度充斥社會輿論的背景下,李克強的這句大實話有何警示意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揭「令人吃驚」的真相

事情的緣起,是5月28日「兩會」閉幕當天,李克強在中外記者會上回應《人民日報》記者提問今年脫貧攻堅任務時,為了告誡各級政府「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政策推展要考慮民生,期「以萬家疾苦為重」。李克強這麼說道:「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現在又碰到疫情,疫情過後民生為要。」此話一出,迅速引發中外輿論關注,許多人感到詫異、震驚,未想到今天中國大陸還有那麼多窮人。

然而細想,「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其實並不脫離多數大陸人的認知。但凡有過中國小城市或農村生活經驗,或經常關注大陸社會底層的人,應該都知道,時至今日,仍有近40%的人生活在貧窮落後的農村,普遍收入低、機會少、生活條件差。對於14億人口的龐大基數來說,40%相當於5億多人。雖然今天中國大陸不乏一些發展程度比較好的農村,尤其是東南沿海的農村和大城市的郊區,部分農村居民收入已相當可觀,甚至超過不少城市人,但總體而言,5億多農村居民中的絕大部分人仍比較貧窮,是整個國家的底層。而在8億多的城鎮居民中,固然已有許多人過上富裕而現代的生活,衣著光鮮,家產殷實,出國旅遊就像家常便飯,與已開發國家的富人相差無幾,但仍然有為數不少的人,蝸居在城鎮底層,長年都在為生活乃至基本生存苦苦掙扎,坐不起飛機高鐵,節衣縮食,備嘗人生的艱辛。農村的中低收入農民和城鎮底層,合起來應該不少於6億人。

李克強5月在人大會後記者會指出中國有6億人口月收入不到一千美元的說法,6月得到中國統計局的證實。(美聯社)
李克強5月在人大會後記者會指出中國有6億人口月收入不到一千美元的說法,6月得到中國統計局的證實。(資料照,美聯社)

從抽樣調查數據來看,李克強「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的說法一出,媒體就迅速找到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專題小組在2019年的抽樣調查。該調查分層、線性隨機抽取了7萬個代表性樣本,顯示中國大陸有39.1%的人口月收入低於1,000元,換算成人口數為5.47億人;月收入在人民幣1,000元至1,090元的人口為5,250萬人,月收入1,090元以下的總人口為6億人,佔全國人口比重為42.85%。

在大陸社會持續熱議的背景下,6月15日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對此回應稱,「關於6億人每個月人均收入1,000元,可以從全國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數據得到印證」,「按照住戶收支調查,全國家庭戶樣本可以分為五個等份,分別是低收入組、中間偏下收入組、中間收入組、中間偏上收入組、高收入組,每等份各佔20%」,「其中,低收入組和中間偏下收入組戶數佔全部戶數比重為40%。五等份住戶收支調查數據刊載在《中國統計年鑑》、《中國統計摘要》等統計資料上」,「根據2019年相關數據,低收入組和中間偏下收入組共40%家庭戶對應的人口為6.1億人,年人均收入為11,485元,月人均收入近1,000元」。正如國家統計局所言,「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雖然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不符合一些人對中國大陸發展成就的想像,但的確「反映了基本國情」,是一句大實話。

被「厲害了我的國」誤導

既然是基本國情,為何會引起如此熱議?因為近些年來許多人對中國大陸基本國情的認知有了偏離,社會輿論更是經常安適於顯富擺富、盲目自大的心態,給人一種社會已經十分富裕、繁華的虛幻想像。

最近,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特別發表文章《貧困國情與改革再出發》,認為至少有三種原因導致這麼多人會對這一基本國情感到吃驚。第一個原因是在社會層面,「現在的中國是典型的商業社會,優勝劣汰,嫌貧愛富」,社會的關注點主要在富人。第二個原因是在知識層面,「學者多為資本經濟學家或資本社會科學家,為財富說話」。第三個原因在政治層面,「進入新世紀以來,民族主義開始轉變為基於對國家崛起的自豪感之上,這種情緒在年輕一代中更為強烈」,「儘管這種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是自發的,但走過頭了就造成一個不好的後果,只能說國家『好』的一面,而不能說『壞』的一面,只能顯富,不能說窮」。

事實上,鄭永年的解釋具有一定的洞見與說服力。過去一些年,隨著大陸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特別是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並不斷縮小與美國的差距,大陸社會在洋溢著自信、喜悅的同時,一些人亦隨之滋生了盲目自大的民粹主義情緒,並日益由自信滑向自負,在輿論宣傳上片面誇大今天中國的成績,無視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大開發中國家的客觀現實。尤其是近年來,從「厲害了,我的國」到「中國全面超越美國」,再到「美國害怕了」、「日本嚇傻了」、「歐洲後悔了」等,不斷為這股自我膨脹的情緒「健身」。一些學者在這種社會氛圍下,更是刻意投其所好、吹噓國家發展成就,忽視甚至不談崛起的薄弱底層。時而久之,諸如「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的基本國情,始終擺在眼前,就總是只能淹沒在民粹民族主義的論調之下。

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參加「從西方中心到後西方世界:21世紀新興全球秩序之探索」國際研討會,【場次六】。(陳明仁攝)
鄭永年發表文章指出,導致如此多人對於中國的基本國情感到驚訝的原因,包含社會、知識和政治三項層面。(資料照,陳明仁攝)

從國際影響來看,諸如「厲害了,我的國」之類的民粹民族主義論調,容易造成國際社會對中國大陸國情和社會發展方向產生錯誤認知。對於周邊國家和地區來說,中國國體的巨大,本就容易讓人心存防備,倘若再給外界國內盛行民粹民族主義的印象,無疑加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憂慮。而在近些年西方社會普遍對中國崛起懷有疑慮,尤其是中美結構性矛盾愈發凸顯的情勢下,大陸國內的民粹民族主義只會進一步刺激西方社會的敏感神經,導入惡性循環,反為整體發展增添不必要的麻煩,不僅誤民也誤國。

古往今來,不論中西,已經有無數正反面教訓,都一再證明「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能否認清國情,實事求是,相當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成敗。中共建政初期犯下大躍進的錯誤,一個關鍵原因是急於求成和盲目自信,高估彼時國家發展能力,不切實際地提出超英趕美。後來改革開放後,由於認清社會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最大開發中國家的「基本國情」,摒棄過去各種背離國情的錯誤指導,轉身致力發展經濟,才取得今日政經影響力已令人不容忽視的成績。

不避諱「大實話」的高層

所幸的是,從李克強的「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來看,中共高層其實對於基本國情尚有清楚認知,能夠看到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光環下的薄弱底層,並未被佔據社會輿論聲量的民粹民族主義牽著鼻子走。一如鄭永年文章所言,中共的領導階層對自身的國情是高度清醒的,歷屆領導人都堅持兩個基本判斷,即在內部,中國大陸會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外部,會長期屬於「發展中國家」。

回顧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開時,民粹民族主義論調已經盛行,但十九大報告仍一如既往地強調「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認為這是「基本國情」和「最大實際」。在對大陸社會主要矛盾的認知上,十九大報告雖然將過去三十多年沿用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調整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實是為了順應國情的變化,因為今天的中國大陸相較於三十多年前,面臨的問題不單單是「落後的社會生產」,即發展不充分的問題,還包括貧富分化等各區域各方面發展不均衡的新問題。

面對這樣的基本國情,近年來中共高層將扶貧列為「三大攻堅戰」之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推進精準扶貧,提出要在2020年全部消滅絕對貧困的脫貧目標。儘管一些地方的扶貧工作還有發錢脫貧、數字脫貧等形式應付的問題,但總體而言,扶貧成績當稱顯著,過去幾年,每年減貧上千萬人以上。更重要的是,中共將扶貧工作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本就說明,高層明白貧困國情對發展的嚴重制約。

習近平與李克強。(美聯社)
從李克強的發言來看,中共高層對基本國情尚有清楚認知,未被佔據社會輿論聲量的民粹主義牽著走。(資料照,美聯社)

同樣是出於對國情的認知,《人民日報》旗下的人民網曾推出「三評浮誇自大文風」的系列評論,嚴厲批判「跪求體」、「哭暈體」、「嚇尿體」等浮誇自大文風,認為浮誇自大文風是「抬高自己、貶低別人的傲嬌自大心態」,是「逞口舌之快的精神勝利」,「只會製造浮誇風氣,混淆是非黑白、顛覆公眾認知、極化國民心態,毫無裨益可言」,「於國於民都可說是『瘟疫』,不可不慎,不可不防」。

現如今,在社會盛行民粹民族主義,許多人對國情有一種虛幻想像的情況下,李克強在全國「兩會」的正式場所,強調疫情後民生工作時道出「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的基本事實,將眾人的視線從想像拉回現實,不失為對「厲害了,我的國」的警醒,有助於中國大陸在崛起過程中,讓世人對其基本國情保持清楚認知,避免誤判形勢。

20200702-多維觀點056期。(多維提供)
多維觀點056期。(多維提供)

*本為原刊《多維TW》月刊056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