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肝帝陳定信傳奇,將台灣國病變罕見病

2020-07-02 10:30

? 人氣

同一時間,陳培哲負責的是「非A非B型肝炎」研究,也就是現在所稱的C型肝炎。台灣的醫療技術可從血液中檢驗B肝抗體之後,仍有五%的肝炎無法辨別,後來才發現有一種病毒同樣是透過血液傳染,便命名為C肝。至九○年代初期,台灣已可以在血液中同時篩檢出B肝與C肝病毒。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工作狂人以身教代替言教

陳培哲是陳定信的得意門生,自八七年就加入他的研究團隊。他開玩笑地說:「老師的生活其實很無聊也很簡單,總是比大家早來,卻比大家晚回家,實驗室一待就超過十二小時。」陳培哲表示,陳定信重視身教,嚴以律己,總是身體力行。

陳定信退休時,當年五歲的孫女曾畫了一張「阿公的生日party」,圖中有媽媽和三個女孩在玩玩具。陳定信的女兒陳韻如問:「阿公咧?」只見她想都沒想地就回答:「阿公還沒回來……。」天真童稚的話語勾勒陳定信工作狂人的模樣。

臨床醫學出身的陳定信,發現B肝帶原率減少之後,感染B、C肝的病人仍深受其害,因而在九○年代中期,提議將國際上已使用的干擾素治療納入健保,無奈不被健保署接受。陳培哲翻出當時的剪報與會議資料,一紙公文盡是沉重的責任。

陳培哲回憶,陳定信在這近十年間不斷奔走各部會、智庫、基金會等單位,B肝干擾素治療終於在二○○三年納入健保給付,健保署起初擔心健保負擔過重,只開放重症患者,仍是陳定信不斷訴求,才全面納入;而後C肝合併療法也廣為使用,他更積極倡議將口服藥納入健保給付。

「老師強調兩個P,第一個P是policy(政策),第二個P是product(產品)。」陳培哲說,另一個P、paper(論文)只是基本功,科學家發現解方之後,必須促使政府推動相關政策,也與製藥、疫苗公司合作研發產品,才能造福所有人。醫學不只是自然科學,也是社會科學。

師生三代中研院士成杏林佳話

陳定信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留學國外,卻反而因此照見台灣最重要的問題,陳培哲將其歸於陳定信的本土關懷。台灣投入B肝防治時期,國際上投入更多資源的是愛滋病防治,但陳定信堅持專注B肝,才能在數十年間快速突破。

「台灣切身的問題也能發展很多新的研究課題。」陳培哲感嘆,不少醫學生出國深究之後,為了論文點數或學術成就,只延續美國、歐洲教授的研究專長,而非開展台灣本身的問題。事實上,台灣學者於國際期刊發表的B肝研究,多篇獲得一、兩千次引用。

陳培哲稱老師是「現代水牛」,因他勇於任事且用科學方法。(林瑞慶攝)
陳培哲稱老師是「現代水牛」,因他勇於任事且用科學方法。(林瑞慶攝)

陳定信的台灣情懷也能在台大醫學院的角落一瞥蹤影,現在的醫學院餐廳「杏園」外就掛有一張台灣第一代西畫家李石樵的複製作品,他的案桌前也有一幅台灣現代藝術家席德進的水牛油畫複製品。這都是他擔任台大醫學院院長期間所布置,為的就是帶動醫學院的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佳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