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挺生觀點:德國參謀本部的前世今生(四)

2020-07-12 07:10

? 人氣

是的,他的破綻出現在兩個環節。首先,既然已經是(大)戰略層次上的問題,這個困境就不應該只以軍事(作戰)手段為唯一方案。外交、經濟手段都可以達成目的,甚至有時比動武更能持久。例如當時德國內部也有支援波蘭地下抗俄運動的建議,讓波蘭人自己復國,成功的話,一個親德的波蘭將更能保障東線安全。那麼,執著於使用軍事手段來達成政治目的,或許來自軍人在軍事之外領域沒有發言權的無力感。從瓦德西積極拓展政治影響力的舉動,即可證實這樣的焦慮確實存在;而瓦德西並沒有成功,甚至賠上總長職位,更可看出反彈力道之強。其次,由於執著於以軍事手段確保國家安全,在德國整體資源相對貧乏的情況下,只能採用速戰速決的作戰模式,這就大幅限制作戰選擇的自由。在東普魯士採守勢,計誘俄軍深入後加以殲滅,本來該是較有可能達成戰略目標的作戰計畫。因為要讓俄國放棄波蘭,一定要殲滅俄軍主力,否則不可能逼對方上談判桌。結果老毛奇只能選擇主動攻擊,因為他不會得到長期作戰的國內外政治條件;縱使俄屬波蘭無險可守,俄軍還是能選擇快速撤入腹地,德奧聯軍都只能步行追擊,不可能達成殲滅大量敵人有生力量的目標;即使佔領了波蘭,戰爭還是不會結束,俄軍隨時能捲土重來。換句話說,老毛奇的戰略目標,甚至扭曲了對作戰層次現實狀況的評估。70年後,納粹德國入侵蘇聯,就是這些錯誤的全盤重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急於對外宣稱「德國已經飽足」的俾斯麥,沒有給老毛奇他要的戰爭;相反地,1873年的「德俄軍事協議」與「三帝同盟」(League of the Three Emperors),透過政治手段暫時保證了新帝國所需要的安全。

1880-1881年對法、俄作戰備忘錄

普法戰爭的挫敗,摧毀了法國第二帝政,也暴露出法國軍隊的重大弱點。大破才能大立,第三共和正好可以在沒有包袱的情況下,重建一支「共和國的軍隊」,而非捍衛貴族利益,或皇帝個人的私軍。但是從零開始需要時間,這也是老毛奇在戰後10年間從未認真想過一場單獨對法作戰的原因之一。

老毛奇心裡清楚,強迫法國割讓亞爾薩斯與洛林,是留下一個隨時可能重啟衝突的導火線,但為了軍事上的需要不得不然。對法國而言,失去萊茵河的天然屏障,總得想辦法解決東部國界門戶洞開的困境。1874-1880年間任職戰爭部工程總監的色雷・德・里維耶將軍(Raymond Adolphe Séré de Rivières)重新規劃了法國的要塞體系。他將重心放在默茲河(Meuse)與摩澤爾河(Moselle)上4個大型要塞群,分別是凡爾登(Verdun),圖勒(Toul),艾皮納(Épinal),與貝爾福(Belfort),並修築較小的碉堡將之連結。整個系統的設計是要將未來德軍的入侵引導至兩個缺口:位於圖勒南面的香姆隘口(trouée de Charmes),與凡爾登到比利時邊界之間的史特奈隘口(trouée de Stenay)。在隘口後方,法軍將進行積極防禦(active defense),並伺機反攻。法國1880年軍備重整後的第一個戰爭計畫(Plan I),就將所有兵力在要塞防線後方進行防禦性集結;1886年防線完工之後,計畫中又加入了反攻的選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