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挺生觀點:德國參謀本部的前世今生(四)

2020-07-12 07:10

? 人氣

那麼戰爭的目的是什麼?從其他老毛奇發表過的評論與演講可以得知,他一直希望將波蘭從俄國分離出來,由一個獨立的波蘭來將文明的歐洲與「半亞洲」的野蠻俄國隔離開來:「如果俄國失去波蘭,就會被趕回亞洲去」。這個條頓民族與斯拉夫民族永恆的鬥爭,一直是老毛奇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成見,而它產生的影響將延續到二戰之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00629-俄屬波蘭,深綠色部分(資料照,取自Wikimedia Commons)
俄屬波蘭,深綠色部分(資料照,取自Wikimedia Commons)

關於東線戰場的軍事分析,老毛奇過度樂觀的陳述,也留在參謀本部軍官心中,直到一戰時才被慘痛的經驗所推翻。他指出集中於華沙的俄國守軍,將陷入來自東普魯士的德軍,與由加利西亞(Galicia)北上奧軍構成的鉗形包圍之中。從地圖上看,這樣的企圖的確合乎現實。但老毛奇沒有說的是,德軍要如何快速在維斯杜拉河以東完成部署?1871年時,維斯杜拉河以東只有一條鐵路,卻要運送超過20萬人及所有裝備,這種大規模的部隊調動,絕對不可能保密,而且曠日廢時,結果就是俄軍將有充分的時間強化守備。其次,奧軍可用來穿過喀爾巴阡山(Carpathians)的鐵路也僅有一條,奧軍動員速度更慢,可以確定會花比德軍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部署。老毛奇若是無法在波蘭將俄軍圍殲,就得面對俄軍退回其腹地,而德奧聯軍被迫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追擊的窘境。60年前拿破崙征俄的悲劇記憶猶新,不可能沒有質疑聲浪。

面對要求在東普魯士採取守勢,再伺機將入侵俄軍一舉殲滅的論點。老毛奇的辯駁是:東普魯士與俄屬波蘭間長達750公里的邊界是不可能防守的,因此德軍必須發動攻勢。老毛奇的學生都十分熟悉「既然集結了龐大兵力,唯一可做的事就是進攻」的教誨。任何一個在普魯士「向著砲火聲處前進,不管敵我兵力差距」的剽悍傳統下成長的德國軍人,都很難拒絕攻勢行動的誘惑。事實上東普魯士的地理條件對入侵者構成極大的挑戰,河川縱橫,湖沼遍地,砂質道路在雨後就成為泥濘一片,幾乎無法行軍。相反地,俄屬波蘭地區幾乎無險可守,除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Brest-Litovsk)外,僅有幾個防守薄弱的要塞,德軍攻勢將如入無人之地。

老毛奇構想的這場戰爭,正是在推論進行到具有說服力之處,開始出現致命的破綻。一言以蔽之,問題就是出在希望以作戰層次的方案,來解決戰略層次的困境。這絕非德國專屬的先天缺憾,任何國家都可能誤入這個陷阱;只是因為德國軍隊在作戰層次的表現實在太令人驚艷,讓人更清楚地看出,戰略方向一旦錯誤,就算有舉世無雙的作戰觀念與工具,也是回天乏術。

老毛奇的出發點是戰略上的國家安全保障。普法戰爭後他執意要求法國割讓亞爾薩斯(Alsace)與洛林(Lorraine),就是希望在西線創造一個更為安全的軍事地理環境,盡可能地增加法國入侵的難度。他在其他文章中曾提到,德國還需要一個統一戰爭來保證其安全,一般認為是再度擊敗法國,其實他指的就是這個對俄戰爭。戰爭目的是上文已經提到的,創造一個獨立的波蘭,來將俄國永遠逐出歐洲。如此一來,東、西線將同時獲得安全的保障,也解決了兩面作戰的戰略困境。那麼,老毛奇錯了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