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挺生觀點:德國參謀本部的前世今生(四)

2020-07-12 07:10

? 人氣

德國的戰爭計畫從每年4月1日生效,至來年3月底。若是在這段時間內爆發武裝衝突,德軍就按照計畫規定展開動員與部署,全軍的戰鬥序列與集結地點,都已經詳細地規定好。當然,就像老毛奇所說:「任何計畫都無法在與敵軍接戰後倖存」,戰鬥打響之後,就是交戰雙方持續的互動,縝密的計畫讓位給戰場指揮官的隨機應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說參謀本部只考慮「怎麼打」的問題,就已經是極為繁雜的參謀作業;但身為軍隊的靈魂,參謀總長不能將自己的任務侷限於作戰層次,他必須著眼於未來,從更高的戰略層次思考戰爭的任何發展方向。通常,參謀總長會以備忘錄(memorandum)的形式將這些思考記錄下來,並與正式的部署計畫一樣,以機密文件列管。由於老毛奇無人能及的聲望與權威,加上他個人晚年享有充分餘裕投入戰史研究,留下來的作品也最完整。參謀本部共出版了14卷老毛奇的作戰計畫研究與備忘錄(Moltkes Militärische Werke),除了保存在德國聯邦軍事檔案館(Bundesarchiv / Militärarchiv)中,近年也已數位化,可在網路上免費下載(https://archive.org/)。但是這些書籍都以德國二戰前通用的歌德體印刷,讀者需要一段時間適應。

20200629-老毛奇的作戰計畫研究與備忘錄扉頁(資料照,取自Wikimedia Commons)
老毛奇的作戰計畫研究與備忘錄扉頁(資料照,取自Wikimedia Commons)

1871年對法、俄作戰備忘錄

1871年,德軍還停留在法國東部佔領區上,巴黎公社仍在艱苦抗拒鎮壓,老毛奇已經寫下與法、俄兩面作戰的備忘錄。俄國長久以來希望奪取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以打通黑海至地中海的出口。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 1853-1856)的經驗顯示,由於奧地利盤據了側翼位置,俄軍無法經由巴爾幹半島行軍攻擊土耳其。德國統一之後,奧地利面對宿敵土耳其與俄國,只能放下1866年戰敗的恩怨,與文化上更親近的德國結盟,這是地緣政治考量的必然結論,對德國而言也如此。但這樣一來,德國就捲入奧、俄之間的衝突,成為俄國攻擊的對象。

20200629-克里米亞戰爭(資料照:取自Wikimedia Commons)
克里米亞戰爭(資料照,取自Wikimedia Commons)

俄國陸軍總計34個師,約40萬人。但是由於帝國疆域廣闊,交通狀況惡劣,只有20個師、24萬人能用來發動攻勢。經過動員,能再集中27個師、325,000人專門防守波蘭。因此,俄國需要一個西方的盟友才能發動攻勢,那只能是法國。奧國可以集中全部兵力對抗俄國,而德國勢必要兩面作戰。

老毛奇的作戰構想是將德軍一分為二,在西線部署9個軍、30萬人,採取守勢。因為法軍也只有30萬人,所以在這個戰場不會有立即的危險。在東線,9個德國軍與奧軍將入侵波蘭,採取攻勢行動。從1866年普奧戰爭時的兵力來看,奧地利可投入375,000人,德國總兵力有60萬人,德奧總兵力達到975,000人;俄國可發動攻勢的24萬人,加上法國的30萬人,只有54萬人,比德奧聯軍的一半多一點,試問:法俄兩國有可能主動攻擊德奧嗎?所以,這個計畫並非在遭到攻擊時被迫進行兩面作戰,而是有意攻擊俄國的侵略戰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