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多涵觀點:迷因治國─對抗假資訊的優良手段,還是法西斯的政治洗腦?

2020-06-29 07:10

? 人氣

蘇貞昌「一粒卡臣」貼文紅到國外。(圖/取自蘇貞昌臉書)

蘇貞昌「一粒卡臣」貼文紅到國外。(圖/取自蘇貞昌臉書)

近年來各政府部門的臉書頁越來越流行迷因圖,透過廣泛轉貼來吸引注意。例如在防疫期間,經濟部貼出了「泡泡結印:內外夾弓大立腕」教大家洗手,蘇貞昌貼出「咱只有一粒卡臣」呼籲不要搶購衛生紙。最近則有內政部圖文用PS5遊戲機長得像住宅警報器提醒大家選購警報器時多加注意,海巡署貼出「沒有豬肉的粽子只是油飯跟糯米飯」。有些人稱之為迷因治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支持者認為這有助於政府推動政策、宣傳正確的資訊、對抗假新聞和謠言,將它歸功於唐鳳,唐鳳本人也大方承認,認為迷因工程是對抗假消息最好的疫苗。誠然,社群網路對傳統的民主制度造成了很大的挑戰:極端意識型態和威權政府煽動網路輿論,造成社會對立、民主國家的政策難以推動,而產生民主制度效果不佳的錯覺。為了對抗這種困境,政府使用迷因來宣傳政策好像是合理的。但是迷因治國也隱藏許多危險,值得關注。

一、迷因只利用人們的不理性而不提供論述,會壓縮政治討論的空間

傳播學、心理學和政治學研究都顯示人們很容易因為許多不理性的原因而接受不同的立場。例如從眾和同溫層、名人效應、疲勞轟炸、敵我意識、噁心感、恐懼等等。迷因之所以能夠運作,正是抓準了這層不理性,用好笑或可怕的部份吸引人們注意並轉分享,從而推廣迷因中挾帶的那些很無聊的政府立場。當迷因的圖片設計很精美、很好笑、或是身邊好像有很多人轉貼,人們就容易接受這個迷因中的立場。然而,接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們同意那些立場背後的論述,而僅僅是因為他們身邊剛好有許多人也轉貼了該立場的迷因。

有別於幾年前流行的「懶人包」,大多數的迷因圖根本沒有論述,只是用無厘頭、誇大、嘲笑、斷言指責來建立立場,連事實核查或反駁都無從做起:怎麼查核或反駁屁股數量和買衛生紙的關連?也就是說,迷因背後的立場很難有細緻的討論,只能有支持和反對兩種立場。

有些迷因像是打巴掌、「你只想到自己」等梗,則是鼓勵人們區分敵我、輕視不同意見者、甚至使用暴力。例如海洋委員會在二月有一系列漫畫圖,把散播疫情謠言、說各國防疫情況一樣爛、或是拒絕居家隔離的人全都畫成豬,並且揍他。

其實在這次防疫期間,有許多人權組織和法學者都指出政府的一些防疫措施侵害人權;即使明明有同樣能有效防疫的合法手段,政府卻選擇能夠便宜行事或吸引政治支持的手段。然而,眾多的防疫迷因,包括「防疫視同作戰」這句口號,建立了敵我二分,只要你不支持政府的那一種防疫方式,就是想要讓病毒害死全台灣人,壓縮任何討論空間。

2018年警政署曾有張迷因圖寫說「沒有一發霰彈不能解決的事;如果有,就兩發!」稍後圖片即撤除( 警政署臉書截圖)
2018年警政署曾有張迷因圖寫說「沒有一發霰彈不能解決的事;如果有,就兩發!」稍後圖片即撤除( 警政署臉書截圖)

二、非關主旨的立場也會搭便車

迷因除了傳播政府在某一個議題的立場,也很容易挾帶其他諸如性別、宗教、語言、暴力等不相關議題的觀點。而且這些觀點也容易被一併接受。然而,因為這不是政府想要宣傳的主旨,在設計文宣時常常沒有多加留意,或是因為迷因必須在有趣和社會正義之間取捨,而傳達出有害的立場。

例如2018年警政署曾有張迷因圖寫說「沒有一發霰彈不能解決的事;如果有,就兩發!」傳達出鼓勵用暴力解決問題的觀念。又例如最近內政部的一張迷因圖中,男生拿PS5遊戲機騙女生是住宅警報器,強化了女生不熟電玩和電器或容易被騙的刻版印象。(兩張圖後來都被撤除)

更麻煩的是,因為這些不是迷因想要傳達的主旨,所以當有人指出這些問題時,其他人往往會以「就是個迷因,何必這麼認真?」或「人家的重點是注意居家安全,扯性別幹麼?」的回應塘塞,而沒有意識到即使這不是主旨,那些挾帶的立場還是會傳達給許多人,造成各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除此之外,有些政府部門甚至故意貼和業務無關的迷因,例如海洋委員會用迷因圖宣傳防堵疫情謠言的政策。本來各部門有不同專業,甚至可能在同一議題會有不同立場,這之間的利益協調也是政治運作的重要一環;當各部門為了配合上級的政策,或是吸引社群關注,而在無關各自的專業的議題發布迷因,也更容易出錯。

三、政府和異議者的資源不對等,用迷因容易形成一言堂

有些人可能會想,既然政黨、商家、公益組織等等都能用病毒式行銷,而且政府本來就有各種政令宣導,為什麼不能迷因治國?

政治宣傳(propaganda)和一般廣告的最大差別,是國家的資源遠高於任何競爭者。政府如果有心,可以聘請最好的設計師、找人試看回饋、重金買臉書觸及率,輕易淹沒所有異議者的聲音。多元意見和民主政治息息相關,然而正如前面所說,迷因圖不是述論,無從反駁。政府用大量迷因的話很容易讓異議者沒有機會說明不同意見。

除此之外,平常登報、廣播、電視廣告、街上的紅布條等等大家都知道那是政令宣導、表達的是政府的立場。然而用迷因宣傳政令時,一般人只把它當有趣的東西分享,不會特別意識到它是政令宣傳。

唐鳳認為,政府部會的「迷因工程」團隊是對抗假訊息的方法。(郭晉瑋攝)
唐鳳認為,政府部會的「迷因工程」團隊是對抗假訊息的方法。(郭晉瑋攝)

四、誰會看到迷因?

政令宣傳應該要針對不容易接觸到資訊的人,或是立場不同的人,而不是早就知道這回事的人。然而,目前沒有證據證明迷因治國符合這點。迷因圖由政府部門貼出,然後關注政府部門的臉書頁(或類似平台)的人轉貼。會看政府的臉書頁的人大多是支持政府或立場偏向執政黨的人,他們身邊的人通常也是相同的立場。搞笑迷因圖或深度梗通常吸引的是年輕人,也是傾向支持目前執政黨的人。由此看來,傳達對象可能根本不是需要溝通的人,而是本來就支持政府的人,繼續給這些人提供迷因不但無法幫助溝通,反倒可能加深同溫層,和其他立場的人疏遠。

結語:民主的基石是選民的理性選擇,而不是各方比賽用迷因洗腦

民主制度的基本前提是不同立場的人各自提出正確完整的論述,人們比較這些論述後,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案。假新聞和同溫層效應挑戰了民主制度,迷因治國雖然可以在一定範圍內作為對抗,但政府若是用迷因取代政治討論,民主制度將會淪落成比賽誰比較擅長設計迷因、誰比較有錢能雇資訊工程師用大數據操作輿論,民主精神將蕩然無存。要完全禁止迷因是不可能的,但是這裡提出四點具體建議,以減緩上述危害:

1. 發佈迷因時,應同時附上完整的論述。

2. 設計迷因時,應避免用敵我二分的方式醜化不同意見者。

3. 設計迷因時,應注意是否挾帶了非關主旨的其他立場。

4. 使用迷因時,應註明該文宣是由哪個單位發出。

台灣擁有民主自由、包容多元、懂得互相尊重的公民社會。適度利用的迷因可以保護我們的民主,但若是用迷因取代政治討論,用非正規管道激起人民的情緒來排擠特定言論,那是法西斯政府的標準手段。

*作者為德國普蘭克研究院博士後研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