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成功發射超級衛星 中印競爭「上升」至太空領域

2017-06-08 15:30

? 人氣

印度成功發射一顆「重量級衛星」,成為世上第6個有能力發射重量超過3噸的超級衛星的國家。(美國之音)

印度成功發射一顆「重量級衛星」,成為世上第6個有能力發射重量超過3噸的超級衛星的國家。(美國之音)

6月5日,印度成功發射了一顆「重量級」衛星,成為繼美、俄、中、日、歐洲航天局之後,第6個有能力發射重量超過3噸的超級衛星的國家或地區。印度總理莫迪發推特祝賀了專案工作人員,稱這一成功發射是「讓印度人民感到自豪的一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今年2月15日,印度曾用自主研發的PSLV-C37運載火箭,成功實現了「一箭104星」發射(一顆火箭一次性發射104顆衛星。其中101顆是外國衛星),打破了俄羅斯在2014年創造的「一箭37星」的世界紀錄。據印度媒體《水晶》(Quartz)報導,中國太空專案的官員開會討論了印度的成就,並分析了中國自主的太空項目的商業化可行性,「他們將印度視為太空技術的直接競爭對手。」

分析人士指出,中印之間的競爭正從經濟和地緣政治等上升到太空領域,儘管國家榮譽和國防戰略是兩國太空競爭的主要動力,但雙方也不乏實用性考慮,比如,在發展高速通訊基礎設施、為他國發射衛星、自然災害預警、以及農作物監測等方面,太空技術都能帶來實際效益。

競爭對手

2016年12月27日,中國發佈了第四部航太白皮書《2016中國的航太》,提出將中國全面建成航太強國的發展願景。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在隨後對白皮書進行解讀時指出:中國「計畫用15年時間,到2030年左右,躋身航太強國之列。」

《水晶》曾於今年2月發表文章,對中印兩國的太空計畫作出比較。文章稱,儘管作為世界第6大太空力量強國,印度並沒有宣佈類似中國的雄心勃勃計畫,但是,印度迄今為止已經為23個國家發射了180顆衛星,超過中國發射的衛星數量。2016年,中國為西班牙、烏拉圭和白俄羅斯發射了衛星,而印度發射衛星的客戶則包括加拿大、德國、印尼、美國和阿爾及利亞。

《水晶》的文章指出,雖然中印兩國在太空領域的發展都曾受到其他主要太空國家的質疑和長達幾十年的限制,但兩國仍然能夠突破阻力,發展出各自具有專長的領域。2013年,印度的太空專案預算為12億美元,而中國則達到61億美元。

印度的成本優勢

與中國的商業太空專案相比,印度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全部本土研發、本土生產、以及運載火箭的可重複使用,是印度能夠保持成本優勢的關鍵。印度戰略事務專家、新德里一家智庫機構的負責人巴斯卡爾(C Uday Bhaskar)曾對媒體表示:「印度將衛星發射進入軌道的成本可以比任何國家低60%到70%。」

2013年11月5日,印度成功發射了自主研發的火星軌道探測器 —— 「火星飛船」(Mangalyaan),不僅在火星探測領域一舉超過中國,而且,其成本只有區區7100萬美元,是美國的火星探測器Maven成本的1/9。日本媒體《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認為,印度的火星探測器能夠做到如此低成本的原因有幾個方面,包括全部本土化生產、縮小零部件尺寸,以及減少不必要的功能和設備。

《水晶》的文章指出,中國在商業太空專案上落後於印度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無法從美國獲得必要的零部件。中國的航太白皮書也表示:「中國將加大研究低成本運載火箭技術和可重複使用的航太運輸系統。」

未來的競爭領域

對於中印之間未來的太空競賽,《水晶》在文章中從火星專案、載人航太計畫、以及登月項目等三個方面作出了比較分析。

印度在2013年完成了「火星飛船」的發射之後,已經計畫於2018年發射「火星飛船2號」。而中國於2009年與俄羅斯開始合作的火星專案遭遇了挫折,「螢火1號」火星探測器於2011年11月9日變軌失敗,中國為此損失了超過1億1000萬美元的投入。2016年1月11日,中國正式批復首次獨立進行火星探測任務,第一顆火星探測衛星將於2020年左右發射。

今年4月17日,中國成功發射了「天舟1號」貨運飛船,並與已經在太空運行的「天宮2號」太空實驗室成功交會對接。這標誌著中國已經能夠實現通過貨運飛船對太空站進行貨物補給,為未來太空站中太空人長期駐留和從事太空科學實驗進行支持。中國也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開展載人航太計畫的國家。

而印度已經無限期暫停了本國的載人航太計畫。儘管「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一再聲稱,印度有能力研發開展太空實驗室項目,但由於印度政府不能確定這個耗資龐大的項目能夠為國家帶來怎樣的實際利益,從而將這一計畫長期擱置。印度的航太科學家曾多次發出警告,一旦中國的載人太空站進入運營階段,將會向很多有意探索太空的國家開放,印度的頭號敵國巴基斯坦或許將比印度更早實現將科學家送進太空的夢想。

同樣,《水晶》指出,印度在登月專案上也已經落後於中國。中國已經成功進行了三次「嫦娥探測器」的發射,並計畫於今年發射「嫦娥5號」探測器。該探測器將帶有一個著陸器,一個月球表面巡邏裝置,以及類似鑽機的設備,將完成從月球表面取樣並返回的任務。

印度的第一次月球探索項目於2008年10月進行,但由於技術原因而未能完成。印度計畫於2018年進行第二次登月嘗試,其探測器將帶有一個著陸器和一個漫遊器。

外界評價中印太空競賽

《日經亞洲評論》認為,印度和中國的太空競爭不僅是要向世界宣告崛起或彰顯軍事力量,而且還希望以此控制亞太地區的通信基礎設施,並憑藉這一統治性地位而獲取經濟回報。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已經鋪開在中國境內的317個城市,到2020年,與之相關的經濟規模將達到581億美元。不僅如此,中國還希望將北斗系統鋪遍全球,重點覆蓋「一帶一路」沿線,使其成為連接亞歐的基礎設施網路的一部分。

英國的《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評論道,印度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並不熱心,也不希望中國壟斷其周邊國家的通信、導航等基礎設施,因此,印度也在加緊開發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金融時報》認為,中印之間的太空競賽也不應被誇大,它不是冷戰期間美蘇太空競賽的翻版,對於太空的投資勢必為雙方帶來實際的利益。

《水晶》則表示,隨著印度和中國在太空技術領域的崛起,西方在這一前沿科技的統治地位終於要結束了。而印中兩個國家之間的競爭,也開啟了一場高科技大戲的序幕。繫好安全帶,在這場劃時代的大賽中搶佔一個好位置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