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的共享單車ofo到美國的Uber,共享經濟在疫情之下是危機或轉機?

2020-07-18 06:50

? 人氣

為何投資人對中國市場的共享單車再度燃起了興趣?

1. 電動單車吸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中國來說,由於第一線城市的地方政府所發布對於共享單車的禁令至今尚未解除,因此目前三巨頭投放多以低線城市為主,電動單車或電助力單車有助於滿足用戶長程的移動需求。再者,雖電動單車的單價較高,但相比於固定的維運成本,公司獲利能有所提升。另外,電動單車的發展關鍵就在於電力技術,不僅使行業進入門檻拉高,未來取勝的關鍵點也在於如何維持電力的品質穩定與管理,使市場上投資者認為有利可圖。

舉例來說,此次青桔單車的巨額投資案,就是因為投資方君聯資本與星恆電源存在緊密的合作關係,而星恆電源又是青桔單車採用的鋰電池供應商,而大獲君聯資本青睞所致。

2. 「疫」外之喜

隨著中國推動復工,在公共交通存在密閉感染高風險之下,共享單車成為許多民眾的新選擇,也為醫護人員提供了交通替代方案。各家公司也不約而同推出促銷優惠搶客,其中青桔單車推出5折卡搶客、哈囉及美團單車則宣布老用戶可領取一定天數的免費優惠。不僅全國在復工後的騎乘輛較春節增長94%,北京的騎乘量甚至平均增長了187.7%,這是出意料之外的成長。

3. 附加服務成關鍵

相比於前一次共享單車的快速衰頹,共享單車市場已經告別非理性地競逐投放數量與營運範疇的時代,如今,營運的附加價值與服務才是真正的致勝關鍵。以哈囉單車為例,目前App上除了查詢路線的功能,還羅列了吃喝玩樂、借錢存錢、電臺FM等入口,更加碼推出限時秒殺酒店、餐飲優惠券,希望讓共享交通與用戶生活產生高度關聯,產生品牌黏著度,以擴張使用者生態系。

一個市場走向成熟,往往要花很多時間與成本去養成。

回首過去,共享單車產業走過中國市場大爆發時期,又經歷了美國本土化的洗禮。如今,多數從業人已經明白,用戶的忠誠度並不是以砸錢、圈地為王的方式培養,而是透過生活的陪伴與功能滲透,逐步構建而成。

然而,如今重新再出發的動力,又遭受了武漢肺炎疫情的襲擊,現實種種的挑戰似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幸,危機之際也帶來轉機,基於保持社交距離、少進入密閉空間的防疫前提,硬是凸顯了疫情之下共享單車的「剛性需求」,業者必須好好把握這段時期,展現各種應對的彈性,抓住消費者的心。

順帶一提,雖然台灣目前無座樁的共享單車已漸漸失去蹤影,但共享機車的競爭卻是箭在弦上。根據台北市交通局調查發現,台北捷運3月平均載運量年減近15%;公車首季載客量也大幅下滑近25%。但相反地,國內三家共享電動機車,Goshare、iRent及WeMo的騎乘量則是來到過去少見的高峰,出現大幅成長。因此可知,不論是國外或國內,雖然疫情憂慮均尚未停歇,但對於無密閉式共享交通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且迫切。


責任編輯/林彥呈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早期資金資訊平台FINDIT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