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的共享單車ofo到美國的Uber,共享經濟在疫情之下是危機或轉機?

2020-07-18 06:50

? 人氣

中國ofo共享單車(翻攝ofo官網)

中國ofo共享單車(翻攝ofo官網)

你應該知道的是:過去,曾有一度在中國掀起了共享單車熱,各大媒體爭相報導其市場競爭樣態,但好景不常,在中國地方政府規範投放數量後,「以投放量取勝」商業模式旋即宣告失敗。而後,共享微行交通的概念,輾轉在美國本土深耕,轉化為共享電動單車與滑板車。

而今年,看似因疫情導致許多產業飢寒交迫的時刻,中國的「青桔單車」和美國的「Lime」又迎來了新一輪鉅額投資,其原因到底為何?投資人為何持續看好?本文帶您從發展的時序脈絡瞭解究竟。

2015~2018年:被資本決定成敗的過去

中國為主流市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曾有一個時期,不論是「共享經濟」還是「共享」相關的產業風生水起,榮登各大媒體報章討論度第一,特別是以代步單車為主的共享模式更在2016年的中國到達鼎盛。依據當時的《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研究報告》指出,2016年底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用戶高達1,886萬人,且出現30多家共享單車品牌,其中又以「摩拜單車」和「ofo」這兩家佔據八成以上市場,因投資人追捧跟投,中國整體公司市值甚至衝破10億美元,『共享單車是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說法也標示著許多人對這個產業的未來前景有著美好期待。

中國ofo共享單車(翻攝ofo官網)
中國ofo共享單車又被稱作「小黃車」。(翻攝ofo官網)

然而好景不常,街上五顏六色的各路單車,先是因中國政府聯合十部會發布了《關於鼓勵和規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指導意見》,使共享單車的營運成本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玩家選擇退出市場。而此時,市場上兩大巨頭「摩拜單車」和「ofo」因資本融資金額越來越龐大,投資人對公司發展的期待也就越來越深,擾亂了既定的發展節奏與規劃,開始粗暴地砸錢造車、圈地,採用以量取勝的方式,誓言攻佔每一處城市的街口。最終,租賃營收不敵製造、倉儲與營運成本而失敗收場。摩拜單車於2018年4月被餐飲外賣網「美團」以37億美元收購,12月底創始人胡瑋煒也宣布辭去執行長職務,原有的30%員工遭到裁員;而同為中國共享單車大老的ofo,從2018年12月就出現用戶難以取回押金的狀況,全中國有高達1,200萬人排隊等著退款,不單是服務品質下降,單車損壞、租不到車的現象頻傳,2019年6月天津法庭更裁定該公司無資產能償還3,600萬美元的巨額債務,幾近破產邊緣。共享單車就在這短短四年間,中國滿街的「橙黃」紛呈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滿坑滿谷的單車墳場,景象驚人。

2017~2019年:因地制宜

美國市場

在美國市場當中,過去主要以有座樁的城市共享電動車為主,而來自中國的「ofo」和「摩拜單車」則相繼在2017年6月及9月以無座樁的共享模式插旗美國市場,從西雅圖、華盛頓特區,逐步擴張到聖地牙哥等30個主要城市,但有中國本土「以量制勝」的投放亂象作為借鏡,美國地方政府早在插旗時就與兩大巨頭制定了詳細的入駐限制,無法如法炮製中國成功模式的結果,很快地,不到一年的時間,摩拜單車和ofo就於2018年4月及7月在美國市場畫下句號。

然而與此同時,不適應中國模式的美國市場,卻颳起了共享電動滑板車的旋風,2017年9月共享電動滑板車新創「Bird」率先在加州聖莫尼卡(Santa Monica)投放。這種同樣沒有座樁,只要掃描QR code就可以租借,還能規避配戴安全帽及共享單車專營權等相關地方政府的規定,更為符合美國現代市井微行(Micro-Mobility)的外出習慣。在爆紅後,隨即推廣至100多個城市,短短4個月間就達到20億美元估值,成為獨角獸企業。

隨著這股熱況,也讓原先專注於無座樁共享單車的美企「Lime」,於2018年5月正式入局共享電動滑板車市場,更將此模式推廣至海外,積極布局海外5個重要城市。

此外,除了共享電動滑板車,「共享電助力單車」也在美國受到青睞。2017年9月美企推出了第一台「Jump」,而後Lime也加入電單車的行列。對美國人來說,單車較難與代步工具連結,相反地,它比較像是兒童的玩具或健身器材;另外,美國人口密度較中國要低許多,生活設施間的距離相對較遠,傳統共享單車很難符合方便的要求。因此,美國本土就發展出共享電助力單車,它並非完全透過電力驅動,騎乘者必須先自己用力踩動踏板電機才會同時對車輛提供助力,不僅可以滿足美國人順便運動健身的需求,還可以減輕長距離移動帶來的體力負荷;再加上電助力單車的最高時速並不會造成交通的隱患,各地方政府容易接受,且在高昂人力成本的美國,營運電助力單車也比較符合廠商的成本效益。就這樣在中國大風行的共享單車,到美國適應本土習性之後,成了電動滑板車與電助力單車的天下。

JUMP與Lime的比較(圖/ FINDIT)
JUMP與Lime的比較(圖/ FINDIT)

Uber、Lyft巨頭的加入

Uber作為全球超大規模的共享交通始祖,看準電動單車具有重塑城市移動方式的潛力,也在2018年4月以2億美元收購共享單車Jump,成為Uber全資的子公司;接著,又於該年7月與Alphabet子公司Google Ventures共同投資共享單車新創Lime,並以策略夥伴的方式與之合作。現在,消費者不僅能透過Uber的App叫車,還能透過App預定電動單車,提供給受交通壅塞苦惱的用戶,簡便、低碳的替代方案。

不僅如此,這股風潮甚至席捲至歐洲,歐洲市場對於Jump電動單車及滑板車的採用,已超越美國,Uber領導高層決議,未來將加倍投資歐洲市場的電動單車及電動滑板車,如Voi和Tier這樣的在地公司。有趣的是,Uber還打算將自駕車的技術應用到電動單車上,2019年初他們成立了一個新的「Micromobility Robotics」團隊,目的在於以自動駕駛技術,讓電動車和滑板車在沒電的時候能透過自動駕駛回到充電點,或是在需要時,自動前往下一個用戶所在地或其他利用率更高的地方。而如何讓這些輕便的交通工具適應複雜的人行道路,確實是一大創新的挑戰與難題,但我們不難看出Uber決心發展共享電動單車的決心。

另外,與Uber併肩的Lyft,2018年7月也緊追Uber的腳步,收購共享單車Motivate,包含其旗下的Citi Bike(紐約曼哈頓地區)、Ford Bike(舊金山灣區)和Divvy(芝加哥地區)等,使Lyft一躍成爲全美最大的共享單車公司,坐擁80%以上的市場占有率。同時,也入局電動滑板車的競逐戰當中,2018年底就占其騎乘坐量的15%左右。

2020年:疫情下的衝擊與轉機

社交禁令的衝擊

2020年初,武漢肺炎在全球開始大爆發,擴散的速度與損失難以預估,各國要民眾減少出門、保持社交距離,大大地衝擊了共享服務的經濟模式。全球最大共乘服務提供商Uber、Lyft,經營共享單車與滑板車的Lime與Bird都在疫情期間傳出了裁員計畫。

「Lime」與「Bird」兩家公司早在共享滑板車市場有越來越多競爭者,以及消費者熱潮漸漸趨於理性之後,就開始面臨許多問題,包括設備易壞、電池著火導致外界持續質疑其安全性,以及街道混亂等,使公司逐年縮編。Lime更在疫情還沒開始肆虐的2020年初就退出了12個市場,並裁撤14%全職員工,現又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據彭博社報導指出,Lime雖在募資階段,但已計畫在五月初裁撤歐美員工多達190位。而同樣面臨困境的bird,則透過Zoom線上會議直接裁掉400多人,如此作法也遭致外界批評。

另外,上述提及的「Uber」和「Lyft」更是深陷泥淖,因恐懼密閉空間的近距離傳染,使其叫車服務經營慘澹,共乘功能更在美國各州慘遭暫停。先是Lyft宣布將裁撤982名員工,占員工數的17%;並讓288名員工休無薪假,以及對其餘員工進行減薪。而後Uber則於5月6日對外表示,將裁員3,700人以因應疫情,占全球人力資源約14%,執行長柯霍斯洛夏西(Dara Khosrowshahi)也將在今年剩下月份放棄領取底薪。

Uber遭倫敦政府拒發營運執照,痛失主要市場。(AP)
因恐懼密閉空間的近距離傳染,使Uber和Lyft生意慘澹,共乘功能更在美國各州慘遭暫停。(AP)

面對來勢洶洶的負面衝擊,全球股票研究公司(Global Equities Research)分析師也不禁指出,武漢肺炎疫情正在改變我們慣有的生活方式,過去共享經濟的概念,恐怕需要有更多的智慧,以思考可行的轉型路線。

疫情中的另一種風景

雖然共享、共用可能造成接觸傳播的風險,但相較於在密閉的共享辦公室、共享空間或者共享汽車,共享單車與滑板車是比大眾運輸相對更安全的代步工具。美國更有醫師報告指出,可以用酒精擦拭手把並戴上手套再騎乘,就可以有效杜絕接觸感染,且戶外的陽光也會有助於清潔、殺菌。

因此,Lyft在波士頓、芝加哥和紐約市運行的自行車共享系統,對醫療保健或公共交通工作者和急救人員提供免費騎乘服務。而在中國的美團單車,在疫情爆發區的湖北全面實施暫停收費,能夠讓晚歸的醫護人員,在大眾運輸工具都受到管制的當下,給予上下班的替代方案。

策略投資 創造雙贏

共享滑板車公司Lime在財務狀況不理想下,於5月7日完成新一輪1.7億美元募資,由Uber、Alphabet、Bain Capital Ventures及GV 等參與投資。而由於疫情緣故,Lime未來仍蒙上一層陰影,使估值大幅下跌79%,從2019年的24億美元下降至5.1億美元。

針對投資方Uber而言,疫情肆虐已明顯反應在2020年第一季的財報,淨虧損達29.36億美元,相比於去年同期增長近兩倍,該季股價虧損也達1.7美元。因此,透過此次的交易,Lime將收購Uber旗下共享單車和滑板車Jump,原Jump員工也將移轉給Lime,Uber因而能節省營運成本。同樣的,完成此次募資後,Lime的營運壓力將暫時得到緩解,執行長表示,2020年仍有信心能夠持續盈利。

中國市場喜迎第二春 出現鉅額投資

中國共享單車市場接續本文第一部分所及,主要因為投資人投資規模競逐而導致經營策略失敗,使2018年至2019年時市場逐漸委靡,ofo甚至轉行做起了電商。雖是如此,共享單車的故事也沒有因此而停歇,仍有許多業者低調沉潛,等待時機,「哈囉單車」便是一例。

中國的「哈囉單車」於2019年4月獲得中恆電氣2億人民幣的投資;又於該年6月,與寧德時代、螞蟻金服出資10億人民幣成立合資公司,推出換電服務;接著,7月就將內部負責電動單車的平台業務獨立為一級部門。其布局策略與美國共享單車本地化的發展如出一轍,創始人李開逐表示,「電動單車」將會成為該行業往後的競爭重點。截至目前,哈囉單車以中國60%以上市占率,勇奪第一。

除了哈囉以外,滴滴身為中國最大的叫車平台,早於2018年1月即收購市場上的小藍單車,並推出「青桔電動單車」,跨足共享單車領域;2019年6月更將電動單車事業部與滴滴本身事業部整合升級為兩輪車事業部,展示其發展的決心。如今,在疫情持續延燒之際,滴滴其下的青桔單車於4月17日由君聯資本領投,獲得超過10億美元的第一輪投資,不僅打破了市場上對中國共享單車的各種咒語,投資規模更刷新了共享單車單筆的最高紀錄。同時,也正式宣告中國共享單車進入了「三國殺」時代,包含收購摩拜的「美團單車」、「哈囉單車」以及「青桔單車」等三巨頭。

為何投資人對中國市場的共享單車再度燃起了興趣?

1. 電動單車吸客

以中國來說,由於第一線城市的地方政府所發布對於共享單車的禁令至今尚未解除,因此目前三巨頭投放多以低線城市為主,電動單車或電助力單車有助於滿足用戶長程的移動需求。再者,雖電動單車的單價較高,但相比於固定的維運成本,公司獲利能有所提升。另外,電動單車的發展關鍵就在於電力技術,不僅使行業進入門檻拉高,未來取勝的關鍵點也在於如何維持電力的品質穩定與管理,使市場上投資者認為有利可圖。

舉例來說,此次青桔單車的巨額投資案,就是因為投資方君聯資本與星恆電源存在緊密的合作關係,而星恆電源又是青桔單車採用的鋰電池供應商,而大獲君聯資本青睞所致。

2. 「疫」外之喜

隨著中國推動復工,在公共交通存在密閉感染高風險之下,共享單車成為許多民眾的新選擇,也為醫護人員提供了交通替代方案。各家公司也不約而同推出促銷優惠搶客,其中青桔單車推出5折卡搶客、哈囉及美團單車則宣布老用戶可領取一定天數的免費優惠。不僅全國在復工後的騎乘輛較春節增長94%,北京的騎乘量甚至平均增長了187.7%,這是出意料之外的成長。

3. 附加服務成關鍵

相比於前一次共享單車的快速衰頹,共享單車市場已經告別非理性地競逐投放數量與營運範疇的時代,如今,營運的附加價值與服務才是真正的致勝關鍵。以哈囉單車為例,目前App上除了查詢路線的功能,還羅列了吃喝玩樂、借錢存錢、電臺FM等入口,更加碼推出限時秒殺酒店、餐飲優惠券,希望讓共享交通與用戶生活產生高度關聯,產生品牌黏著度,以擴張使用者生態系。

一個市場走向成熟,往往要花很多時間與成本去養成。

回首過去,共享單車產業走過中國市場大爆發時期,又經歷了美國本土化的洗禮。如今,多數從業人已經明白,用戶的忠誠度並不是以砸錢、圈地為王的方式培養,而是透過生活的陪伴與功能滲透,逐步構建而成。

然而,如今重新再出發的動力,又遭受了武漢肺炎疫情的襲擊,現實種種的挑戰似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幸,危機之際也帶來轉機,基於保持社交距離、少進入密閉空間的防疫前提,硬是凸顯了疫情之下共享單車的「剛性需求」,業者必須好好把握這段時期,展現各種應對的彈性,抓住消費者的心。

順帶一提,雖然台灣目前無座樁的共享單車已漸漸失去蹤影,但共享機車的競爭卻是箭在弦上。根據台北市交通局調查發現,台北捷運3月平均載運量年減近15%;公車首季載客量也大幅下滑近25%。但相反地,國內三家共享電動機車,Goshare、iRent及WeMo的騎乘量則是來到過去少見的高峰,出現大幅成長。因此可知,不論是國外或國內,雖然疫情憂慮均尚未停歇,但對於無密閉式共享交通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且迫切。


責任編輯/林彥呈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早期資金資訊平台FINDIT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