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新新聞》黃復興從禁衛軍變成軍閥,為何發生在1991年?

1991年8月26日出刊的233期《新新聞》,報導了黃復興黨部逐漸不受國民黨黨中央管控的新聞。

為什麼我們要回顧這篇報導

過去台灣的立法委員選舉,是類似目前地方議員選舉的複數選區制,也就是在一個選區中產生多席當選人。

在這種選制下,同一政黨的多組候選人因為共享同一籃子的選票,必定有人領先有人落後,非常需要一批有高度可操作性的選票,可精確補充落後者的票數使其當選,以增加政黨席次,而黃復興黨部1991年以前在國民黨內扮演的角色,正是這種鐵票部隊。

由於相同政黨候選人的意識形態、政策方向所能吸引到的選民,必定比不同政黨的候選人更為相近,加上沒有相對應的補強機制,例如將領先者獲得超出當選門檻的選票,直接撥給同黨落後者,因此候選人總在搶奪同一池子裡的選票,而非向外爭取新選票。

黃復興1991年後開始積極介入黨內初選,在初選中以高度可控的成員讓支持的候選人出線,卻不願在大選分享選票,雖強化自己的發言權,卻也和一堆人結下恩怨。
從這個角度來看,黃復興在1991年以後,在國民黨中已從捍衛中央的禁衛軍變成獨霸一方的軍閥。(新新聞編輯部)

在國民黨系統內,黃復興黨部是極為特殊的「特種黨部」。以退伍的榮民、榮眷為主,黨員向心力強、服從性高,一向被視為國民黨的鐵票。

黃復興黨部的系統有如「省黨部」,以退輔會為其龍頭,龍頭老大就是退輔會主委。在這之下,則以各縣市榮民服務處為根據地,和各縣市地方黨部平行,處長即為主委,轄下亦設有區黨部、區分部、小組。

黃復興黨部本身完整的系統結構,加上採用軍中政戰的方式運作,保持著高度神祕性,使得它足以和各縣市黨部分庭抗禮,並且成為外人不易打入的族群。在一九八九年的立委選舉前,黃復興的票源在選舉中大都扮演配合性角色,往往是縣市黨部運用的籌碼,用來做為某些較「危險」的候選人救急之用。

然而,隨著政治環境的改變,自八九年開始,黃復興黨部的運作漸趨自主,脫離縣巿黨部的掌握,不再屈居配合性角色,改為推薦支持自己的候選人,開拓保障了外省第二代的參政空間。

黃復興黨部的這種轉變,可以說讓各縣市黨部備感頭疼,不僅在正式選舉時,黃復興的票源不再擔任救火隊的角色,在黨內初選時,黃復興更以強烈的動員力量,護送其支持人選拔得頭籌。

動員力量頗為可觀

儘管黃復興的成員在正式大選的選民結構中仍算少數,但是在黨內初選的黨員結構中,一般黨員參與投票的意願疏淡,黃復興則因服從性高,且易運作,投票率相對增高,使得初選結果和正式大選的實際狀況可能有所出入。

黃復興在黨內初選投票階段強力動員,也使得其他無法獲得黃復興奧援的參選者抱怨連連。這次國民黨黨內初選,曾表示黨部沒有規畫人選、沒有重點支持人選,並要求各黨部不要動員,但是這些「要求」對黃復興而言,簡直是馬耳東風,黃復興依然在各地動員,重點支持屬意的候選人。

黃復興掌握服從性高的退伍軍人,成為國民黨的強力鐵票部隊。(新新聞資料照)
黃復興掌握服從性高的退伍軍人,成為國民黨的強力鐵票部隊。(新新聞資料照)

黃復興這種票源集中而且穩定的特質,日後將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畢竟在黨內初選中,黃復興黨部確實具有關鍵地位,有越來越多的人想循此系統參選。

由於黃復興的票源集中,而且服從性高,加以區黨部有權決定支持對象,使得區黨部很可扮演大批發的角色。黃復興黨部已成為外省第二代參政必須仰賴的重要資源,過去的單純性可能會產生變化。據了解,利益的影響也逐漸侵入這個系統。

從縣巿黨部救急用的「鐵票」,到自行推薦候選人,黃復興本身也隨著台灣政治環境的改變而有所調整,未來的黃復興必然也將面臨更多衝擊。老成凋謝後,恐怕那種老榮民排隊投票的盛況也將減少,外省第二代的認同還有待觀察。

缺乏延展性難以擴充

而利益侵入影響黃復興單純性的狀況,恐怕在國民黨的初選制度未做更進一步調整改變前會越演越熾,畢竟誰掌握通道,誰就擁有勝算。

黃復興長期以來便是個封閉的系統,以軍隊政戰方式運作,使得外界無從得知黃復興黨員人數多少、黨員在何處。

黃復興黨部曾是國民黨黨內最忠黨愛國的一處淨土,但在日漸熱烈的政治參與潮流衝擊下,也難以抵擋而產生變化。只是在黨內初選中雖所向披靡,在大選的選民結構中卻缺乏延展性難以擴充,因而在許多選區力量僅夠支持一名候選人,這正是黃復興的局限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