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面對不公不義,有人以噴漆、繩索、磚塊、鐵鎚書寫歷史

2020-06-16 06:10

? 人氣

南方邦聯人物雕像的頌揚、浪漫、鄉愁、英雄意味尤其濃厚,很難中性看待。因此當全世界都看到一個白人警察以單膝跪地的姿態活活扼殺一個無辜的黑人,像美國這樣的「進步」社會如何能容許代表白人至上主義的白人雕像繼續在公共空間聳立睥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0年6月8日,美國維吉尼亞州的李將軍(Robert E. Lee)雕像,被燈光打上佛洛伊德(George Floyd)的肖像(AP)
2020年6月8日,美國維吉尼亞州的李將軍(Robert E. Lee)雕像,被燈光打上佛洛伊德(George Floyd)的肖像(AP)

但歷史無論以何種方式書寫,恐怕都是迂迴曲折,少有一洩千里。歷史的既得利益階層總是要保護自家人的歷史利益。維吉尼亞州政府決定移除首府里奇蒙(Richmond)的「南方白人民族英雄」李將軍(Robert E. Lee)雕像之後,州參議員契斯(Amanda Chase)批評這種作法是在「全面抹殺白人的歷史」;儘管維州人口白人佔了將近7成,黑人不到2成,實在不知要如何「全面抹殺」。

2015年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Charleston)黑人教堂屠殺案、2017年維吉尼亞州沙洛斯維(Charlottesville)攻擊事件之後,南方許多地區都掀起「拆雕像」風潮,但反動力量也毫不怠慢,至少7個州透過修法來禁止或管制,其中就包括阿拉巴馬州。

伯明罕黑人市長伍德芬(Randall Woodfin)下令移除那座「南方邦聯官兵」(Confederate Soldiers and Sailors)方尖碑之後,阿拉巴馬州白人總檢察長馬歇爾(Steve Marshall)立馬提告,揚言要開罰2萬5000美元(新台幣75萬元)。

然而諸多跡象顯示,佛洛伊德之死已經引發美國1960年代之後的第二場民權運動,這一次的「拆雕像」風潮不會輕易被扼殺,美國白人的歷史認知恐將永遠改變。而且不只美國,風潮已然跨越大西洋,從英國、比利時到法國,許多名人雕像代表的不再是輝煌傳統,而是種族歧視與殖民暴政,是必須從被害者角度重新檢視的歷史。

1963年9月,阿拉巴馬州伯明罕(Birmingham)一座黑人浸信會教堂被三K黨放置炸彈,炸死4個黑人小女孩(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963年9月,阿拉巴馬州伯明罕(Birmingham)一座黑人浸信會教堂被三K黨放置炸彈,炸死4個黑人小女孩(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