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面對不公不義,有人以噴漆、繩索、磚塊、鐵鎚書寫歷史

2020-06-16 06:10

? 人氣

2020年6月,美國維吉尼亞州的南方邦聯(Confederacy)紀念碑遭到破壞(AP)

2020年6月,美國維吉尼亞州的南方邦聯(Confederacy)紀念碑遭到破壞(AP)

莎拉.柯林斯.魯道夫(Sarah Collins Rudolph)從沒想過自己有生之年會見到這幅景象。她的家鄉──美國阿拉巴馬州最大城市伯明罕(Birmingham)──有一座高聳的方尖碑(obelisk),紀念當年為了保存黑人奴隸制度、不惜掀起血腥內戰的南方邦聯(Confederacy);方尖碑附近有一座浸信會教堂,1963年9月15日被三K黨放置炸彈,活活炸死4個黑人小女孩,包括莎拉的姊姊艾蒂.梅伊.柯林斯(Addie Mae Collins)。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莎拉這樣的黑人來說,方尖碑「紀念」的是奴役、屠殺、剝削、傷害、羞辱。明尼蘇達州黑人男子佛洛伊德(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察暴力虐殺之後,全美反警察暴力、反種族歧視運動風起雲湧,代表南方邦聯的紀念碑與雕像成為眾矢之的,示威者以噴漆、繩索、磚塊、鐵鎚對付,伯明罕這座方尖碑也無法倖免。6月1日深夜,市政府從民意如流,將方尖碑移除,只留下滿是塗鴉與傷痕的底座。

2020年6月,美國阿拉巴馬州,莎拉.柯林斯.魯道夫(Sarah Collins Rudolph,左)與遭移除的南方邦聯(Confederacy)紀念碑(AP)
2020年6月,美國阿拉巴馬州,莎拉.柯林斯.魯道夫(Sarah Collins Rudolph,左)與遭移除的南方邦聯(Confederacy)紀念碑(AP)

奴役、屠殺、剝削、傷害、羞辱的紀念碑

根據民權組織「南方貧窮法律中心」(SPLC)去年的統計,全美約有780座南方邦聯紀念碑與雕像,遍布以南方為主的23個州,在州治、廣場、公園、教堂、學校聳立睥睨,提醒人們美國(尤其南方)曾經是(或許仍然是)一個白人高高在上、黑人與其他有色人種俯首帖耳的世界。

死有重於泰山,佛洛伊德之死不但再度揭開美國社會的黑暗面、催化早已刻不容緩的警政司法改革,更迫使不分膚色的人們近距離審視國家的歷史。當「審視」從書房與教室走上街頭,人們除了思考與辯論,更拿起噴漆、繩索、磚塊、鐵鎚,直接「改寫」歷史。

換言之,移除紀念碑與雕像並不是抹殺歷史,反而是創造歷史。就算是在一個民主國家,面對累積數百年、至今無法消除的不公不義,不那麼文明的手法或許不那麼過分。

2020年6月,美國維吉尼亞州的南方邦聯(Confederacy)紀念碑遭到破壞(AP)
2020年6月,美國維吉尼亞州的南方邦聯(Confederacy)紀念碑遭到破壞(AP)

披著「南方文化」外衣的白人至上主義

數千年來,人們以佔據公共空間的紀念碑與雕像來頌揚、標識特定的時期、事件與人物,透過將歷史具象化呈現,對現實社會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南方邦聯的紀念碑與雕像在1890年至1929年間有如雨後春筍,距離1865年南北戰爭(Civil War)結束已有一、二個世代之遙,當時南方白人全力推動「吉姆.克勞法」(Jim Crow)與種族隔離,欺壓剝削黑人無所不用其極,將第一代「生而自由」的黑人視為重大威脅,因此要藉由樹立紀念碑與雕像,來「洗白」奴役黑人的歷史、維繫白人特權、捍衛披著「南方文化」外衣的白人至上主義(white supremacy)、讓黑人知道誰在當家作主。

南方邦聯人物雕像的頌揚、浪漫、鄉愁、英雄意味尤其濃厚,很難中性看待。因此當全世界都看到一個白人警察以單膝跪地的姿態活活扼殺一個無辜的黑人,像美國這樣的「進步」社會如何能容許代表白人至上主義的白人雕像繼續在公共空間聳立睥睨?

2020年6月8日,美國維吉尼亞州的李將軍(Robert E. Lee)雕像,被燈光打上佛洛伊德(George Floyd)的肖像(AP)
2020年6月8日,美國維吉尼亞州的李將軍(Robert E. Lee)雕像,被燈光打上佛洛伊德(George Floyd)的肖像(AP)

但歷史無論以何種方式書寫,恐怕都是迂迴曲折,少有一洩千里。歷史的既得利益階層總是要保護自家人的歷史利益。維吉尼亞州政府決定移除首府里奇蒙(Richmond)的「南方白人民族英雄」李將軍(Robert E. Lee)雕像之後,州參議員契斯(Amanda Chase)批評這種作法是在「全面抹殺白人的歷史」;儘管維州人口白人佔了將近7成,黑人不到2成,實在不知要如何「全面抹殺」。

2015年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Charleston)黑人教堂屠殺案、2017年維吉尼亞州沙洛斯維(Charlottesville)攻擊事件之後,南方許多地區都掀起「拆雕像」風潮,但反動力量也毫不怠慢,至少7個州透過修法來禁止或管制,其中就包括阿拉巴馬州。

伯明罕黑人市長伍德芬(Randall Woodfin)下令移除那座「南方邦聯官兵」(Confederate Soldiers and Sailors)方尖碑之後,阿拉巴馬州白人總檢察長馬歇爾(Steve Marshall)立馬提告,揚言要開罰2萬5000美元(新台幣75萬元)。

然而諸多跡象顯示,佛洛伊德之死已經引發美國1960年代之後的第二場民權運動,這一次的「拆雕像」風潮不會輕易被扼殺,美國白人的歷史認知恐將永遠改變。而且不只美國,風潮已然跨越大西洋,從英國、比利時到法國,許多名人雕像代表的不再是輝煌傳統,而是種族歧視與殖民暴政,是必須從被害者角度重新檢視的歷史。

1963年9月,阿拉巴馬州伯明罕(Birmingham)一座黑人浸信會教堂被三K黨放置炸彈,炸死4個黑人小女孩(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963年9月,阿拉巴馬州伯明罕(Birmingham)一座黑人浸信會教堂被三K黨放置炸彈,炸死4個黑人小女孩(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