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李登輝紀實03》李登輝第一年的成績單

2020-07-31 15:30

? 人氣

李登輝一向輕視「搞政治的人」,可是他自己搞起政治也是有模有樣。(新新聞資料照)

李登輝一向輕視「搞政治的人」,可是他自己搞起政治也是有模有樣。(新新聞資料照)

李登輝前總統結束了他98年的風雲一生。

在《新新聞》於1987年創刊之時,李登輝仍是「坐三分之一板凳」的副總統,創刊33年的《新新聞》如實留下了李登輝掌權的完整過程,是李登輝時代的忠實記錄者。

我們特別挑出「李登輝時代」和「後李登輝時代」最關鍵的歷史場景,重新整理刊出。回顧這些文章如同漫遊時光隧道,當年歷史場景躍然重現,這些紀錄留下的細節和氛圍,更能讓我們感受歷史的波瀾壯闊。

請和《新新聞》一起回顧那段台灣風起雲湧的年代,以及這位引領風潮、改變台灣歷史的「民主先生」。

李登輝總統繼任迄今,業已整整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三百六十五里的漫漫長路。在這個歷史巨變的年代,強人已不可再,弱勢的李登輝要擔負起由「強人政治」轉換到「民主政治」的責任,這是艱難的歷史工程,由於尚乏前賢可資遵循,他此行走來,難免跌跌撞撞,甚或左支右絀;然而,既然是巨大的歷史工程,他的尷尬自屬難免,能夠在過去的一年裡,支撐起一個穩定的格局,單單就這一點而論,已屬至大的不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天命」意謂著他是很自然的成為總統,這種自然的繼承,加上他的學者形象,以及第一位省籍人士的符號力量,使得他享有極高的聲望。

歷史轉換難免尷尬

李登輝在過去的一年裡,歷史條件給了他極大的限制,而這些限制恰好也就是對他的挑戰。這樣的歷史條件,使得他談不上「李登輝時代」這麼堂皇的招牌。他是個「繼任總統」,在中國的政治上,他擁有「天命」(Mandate),「天命」意謂著他是很自然的成為總統,這種自然的繼承,加上他的學者形象,以及第一位省籍人士的符號力量,使得他享有極高的聲望。除非他做出類似於昏君或暴君的行為,否則「天命」之所繫,人民不會撤回對他的支持。

不過,儘管他有「天命」,然而他畢竟仍是個「繼任總統」,在權力層次上,這意謂著他的「正當性」(Legitimacy)仍不完整。因此,在現實政治上,他仍然需要戰戰兢兢地行走於權力的鋼索之上,保持他的平衡。

保持現實權力上的平衡,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收編未來可用的人馬,乃是李登輝總統在過去一年裡所面對的最大難題。他犯了許多由於政治閱歷不足而造成的錯誤,因此有些高層國民黨人士惋惜地說:「蔣經國當年少給了李登輝中央黨部副秘書長的經歷,否則他就會更懂得什麼是政治,做起來也就更得心應手,政通人和了!」

不過,總的來說,「時代寵兒」的李登輝,由於「天命」之所繫,瑕仍不掩瑜。在過去的一年裡,他的聲望仍未少衰。「天命」重要,由此可見。

天命所繫聲望未衰

由於「天命」所繫,李登輝總統在過去一年裡,實在已積累了大量的政治籌碼。他切切不忘蔣經國,並以「經國號」為新戰機命名,使自己的「天命」地位無須臾之離,他技巧性地收編了行政系統和技術官僚體系,取得主導政治的權力:他顯然透過權力的分享,而獲得了軍系的強力支持。

蔣經國逝世之初,人們都認為台灣未來的政局將由李登輝、俞國華、李煥、郝柏村、林洋港、蔣緯國等「六強」主導,一年下來,「六強」似乎只剩了「三強」李登輝、李煥、林洋港。近月以來,據說,李登輝和李煥的合作關係已大為改善,「二李」之隔閡可望抒解;李登輝與林洋港的合作,也可望在以後加強。「六強」漸漸的有可能只剩「一強」。

明年第八次國民大會開議,李登輝挾「一強」的姿勢,成為被選舉出來的總統,「天命」加上「合乎法律程序」,再加上「正當性」,要到那個時候,或許真正的「李登輝時代」才算開始。

稍早前,李登輝曾就日本「明治維新」的時代精神有所闡揚,並提出「一代建國」之論,他的意思並非建成一個「台灣國」,而是指要使台灣建成一個基業更固的地方。或許要到他通過八次國大的考驗,這個「一代建國」的偉大構想才能付諸實施。

「蔣經國一逝,以前許多有意退職的人,馬上就變了態度。甚至還有極少數人,反而興起了莫知其所以然的「道德使命感」,他們總認為台灣人當家就會搞『台獨』,他們開始對李登輝相當不能接受,也正因此。」

黨性異質派系林立

李登輝在過去的一年中,難免有許多涉及權術政治的表現。以往,國民黨即是一個相當異質性的政黨,老中青各種大小派系林立,有些派系由於歷史的積怨,相互對待若仇敵,國會之中的「座談會系」與「CC系」,前者出身「三青團」,後者出自陳立夫及陳果夫兄弟,當年在大陸上曾經有過槍桿子相向的紀錄。所有的這些派系,以往由於有蔣經國在上坐視,他們的活動遂只得暗中私下行之。

這麼多基於歷史因素、地域因素以及地盤劃分,代間區隔而形成的派系,李登輝以毫無實力及派系淵源之身而要進行領導,而且不能是「虛君式」的領導,其艱鉅可想而知。據一位接近李登輝的人士告知,在前年的時候,由於蔣經國有意鼓勵資深中央民意代表退職,許多資深中央民代為符上意,確有退職的想法;然而,蔣經國一逝,情況丕變。

這位高層人士說:「蔣經國一逝,以前許多有意退職的人,馬上就變了態度。甚至還有極少數人,反而興起了莫知其所以然的「道德使命感」,他們總認為台灣人當家就會搞『台獨』,他們開始對李登輝相當不能接受,也正因此,去年年初中常會通過鼓勵資深中央民代退職及充實中央民意機構的方案後,我們遭遇到很強烈的反應,具體的『退職條例』草案也因而拖了將近一年之久,這都是衝著李登輝而來的,為了化解,我們也花了許多功夫。」

逐漸收編既有體系

由上述這個例子,已可看出,去年李登輝順利接班,表面上儘管順利,其實底下卻難免暗潮洶湧。李登輝在整個接班的過程中,諸如開始時每日敬謹治喪,而軍人亦相當守分寸地一再宣誓效忠元首,他自己也不斷向資政大老登門請益,一切中規中矩,才逐漸使某些人消除疑慮。表面看,這些都是「政治秀」,其實這些「政治秀」背面,不知已過了多少招!

由李登輝的繼承過程,已可看出,他的繼承並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麼順利,不但他自己戒慎恐懼,他身邊少數智囊也同樣的戒慎恐懼。終於才渡過開頭的六個月。

據說,在這六個月裡,透過一些軍政大老的協助,軍系向他效忠,陳誠系為骨幹的經建部門技術官僚體系也向他輸誠,李登輝在國民黨諸多權力部門中,由於軍政部門的逐漸聚攏,權力基礎才開始出現雛型。

當然,在這段期間,李登輝有兩件事,也獲得各方相當的好感,一是「五二○事件」後,他微服至雲林等地的農村視察,表示關切。另外則是中國民航客機被劫來台,他全權授命處理,自己徹夜靜候回報,這個事件的處理可圈可點,功勞當然算在李登輝的身上。

在過去的一年中,李登輝逐漸收編既有的體系,算起來頻頻出錯的,可以說乃是他對黨務部門的收編過程。由於他一直在行政部門,而且在省主席及台北市長任內,都有極佳的幕僚者替他從事黨政協調工作,因而造成他對黨務部門的隔閡與低估。他似乎不了解,國民黨的黨務部門乃是國民黨整個政權的真正基礎和總發動機,對於一個領導人,黨政軍三個部門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是「權力連環」的重大缺失。

李登輝繼任總統和黨主席初期一度和國民黨祕書長李煥(中)有磨擦,一年後兩人的合作關係已大為改善。(新新聞資料照)
李登輝對時任國民黨秘書長、司掌黨權的李煥(中)多所防範,顯示出他在自己的角色扮演上仍未能抓準分際。(新新聞資料照)

博士出身輕忽黨工

李登輝對黨務系統的收編一直出錯,主要的原因,歸納起來,不外:

一、他本人出身技術官僚,對「搞政治的人」一向輕視,而且以往他也不諱言這種輕視。這並非秘密,台北政壇對於這點幾乎人盡皆知。這是他「政治」上不成熟的地方。

二、李登輝的本性有著一定的偏執性格,主觀性強,不太能察納雅言,事實上這也是技術官僚-尤其是有博士學位的技術官僚之通病。因此,他們不能以寬廣的胸襟來處理政治方面,尤其是涉及人方面的事務。

三、在過去差不多一年的時間裡,他對司掌黨權的李煥多所防範,顯示出他在自己的角色扮演上仍未能抓準分際。也正因此,他以黨主席之尊,卻演變成黨主席與幕僚長不和諧的「黨政對立」的局面。

這種角色扮演的出錯,以去年七月分國民黨「十三大」最為明顯。在「十三大」上,他自己固然成了黨主席,但他私下提拔的人馬卻幾乎都進不了中央委員會;除此之外,他也將對他不可能造成威脅的蔣緯國及宋時選排斥在提名名單之內,因而使得他與蔣緯國交惡,宋時選則在林洋港等人的跨刀下,自行參選中央委員,結果以高票當選,等於李登輝的黨主席權威被削去了一層金光。

由「十三大」的情況已可看出,李登輝由於政治上的不成熟,「十三大」之後,他等於已將可能成為助力的李煥、蔣緯國、宋時選等人排斥成了敵對人物。除此之外國民黨的黨務系統也因此而士氣一落千丈──「黨主席都不重視這個黨,我們還替他賣什麼命!」

介入黨務改善關係

也正因此,在國民黨「十三大」之後,無論高層政壇或街談巷議,都開始盛傳林洋港、李煥、蔣緯國、宋時選這「四大強人」已結成「聯合陣線」,準備在國民黨內「倒李」。不久以前,林洋港在一項公開的演講會上答覆聽眾詢問時,儘管很技巧,但也可以說相當坦白地表明不排斥競選總統的可能性後,更使這種傳言加速蔓延。

據了解,李登輝稍早前,一方面或許由於忙於收編軍政體系,另方面也的確是政治歷練不足,總是在政治事務上出差錯,但自月前他親自指揮立法院的黨團協調,使得立法院的新生派系「集思會」與立委黨部交惡,鬧出偌大的風波後,李登輝似乎已開始有所覺悟。

據本刊記者得自相當可靠的消息,由於憬悟到黨權的不振,一方面可能動搖國民黨的整個統治基礎,同時也避免一再樹敵,眾叛親離,最近這一個多月,李登輝對黨務系統的態度已有所改變。一方面,他已積極介人黨內事務,另方面也在和李煥改善關係。除了與李煥的關係已往好的方向轉變之外,據說,國民黨內若干與李登輝和林洋港都有交情的人士,似乎也將致力於兩人之間的溝通,俾在國民黨內創造一個新的團結局面。

明鄭三代而亡,基本上並非台灣勢弱,而是內部的權力鬥爭。現在的台灣若發生類似的最高階層的權力鬥爭,難保不出現同樣的結局。

倒李陣線曾引人憂

稍早前,當外界盛傳林洋港、李煥、蔣緯國、宋時選等人可能形成「倒李」聯合陣線時,國民黨即有部份人士深以為憂。因為,在中國政治習慣上,當這種情形果而出現,李登輝固然不能抵擋,但是這種行為,勝利者終究只能算是「僭主」行徑,此種權力的決裂與爭奪出現後,它造成的必然是「滴穿效果」(Trickle down effect),上行而下效,國民黨內不斷的權力爭奪必然相繼出現,國民黨將因此而崩潰;在這種權力亂局中,甚至民進黨也不可能收拾,經驗將是台灣的總潰亡。它印證的將是鄭氏「三代亡台」的歷史重演。

因為明鄭三代而亡,基本上並非台灣勢弱,而是內部的權力鬥爭,鄭經的嫡子們公開爭能幹的庶子鄭克塽,權力鬥爭一公開,士氣自然瓦解。現在的台灣若發生類似的最高階層的權力鬥爭,難保不出現同樣的結局。

不過,由最近高層看政治的變化,兩三個月前街談巷議所出現的傳言,似乎已逐漸往不可能的方向移動。如果李登輝能從去年的政治錯誤學到一些經驗,未嘗不會在年中出現所有次級強人為他「抬轎子」的歡喜結果。

在過去的一年中,李登輝由相當弱勢的領導人,逐漸「愈來愈像」、「幹真的」,除了他收編軍政人馬的順利外,他獲得了歷史機會上絕佳的「天命」乃是主因。

在他的第一年裡,他做錯一些事,也講錯一些話,但總歸來講,他應該仍然當得起「難能可貴」這個稱號。

一年歷練已非生手

由於他的「天命」出自既有的體系,因此自然不能期待他從事任何與過去切斷關連的過激政策。他不可能宣布動員戡亂時期的結束,也不可能進行中央民意代表的全面改選,因為這些措施都將造成憲政風暴,甚至危害到他本身的權力來源。他只能一步步地緩慢前進,將歷史給予他的包袱減輕,他可能會促成相當大幅度的資深中央民意代表退職,而不能否定他們全體。

他終究還是要走權力的鋼索,他要向老勢力做一定的妥協,也要向新勢力做一定的交代。經過一年的歷練,在「權力遊戲」上,他已不再是新手,稍早前他向圈內人提出「二階段改革論」,就表示他仍有一些自己的策略目標。據說,今年的下半年,將是他預計中的第二階段改革的時候了,或許到了那時候,他會向人們顯示經過一年磨練,更加政治成熟的李登輝。

去年李登輝繼任伊始,香港曾有一家商業顧問公司對台灣形勢做過預估,報告中指出,李登輝繼任之初,內部權力的穩固乃是第一要務,在此階段,不能期待他有什麼巨大的創造性措施,只要政通人和、收編順利,國民黨內能出現一種基於權力共享,責任分工的團結局面即屬難能可貴,在他的第一年裡,他做錯一些事,也講錯一些話,但總歸來講,他應該仍然當得起「難能可貴」這個稱號。

畢竟,在這個強人政治結束、權威瓦解的時刻,誰又能完全不受傷害,不犯錯誤,安然地渡過時代的風暴。(原文刊登於《新新聞》96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