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李登輝紀實14》當年幫李登輝奪權的人,都陸續成了他的政敵

2020-08-01 10:00

? 人氣

李登輝(左)、宋楚瑜(右)的裂痕已無法避免?(新新聞資料照)

李登輝(左)、宋楚瑜(右)的裂痕已無法避免?(新新聞資料照)

李登輝前總統結束了他98年的風雲一生。

在《新新聞》於1987年創刊之時,李登輝仍是「坐三分之一板凳」的副總統,創刊33年的《新新聞》如實留下了李登輝掌權的完整過程,是李登輝時代的忠實記錄者。

我們特別挑出「李登輝時代」和「後李登輝時代」最關鍵的歷史場景,重新整理刊出。回顧這些文章如同漫遊時光隧道,當年歷史場景躍然重現,這些紀錄留下的細節和氛圍,更能讓我們感受歷史的波瀾壯闊。

請和《新新聞》一起回顧那段台灣風起雲湧的年代,以及這位引領風潮、改變台灣歷史的「民主先生」。

即使在這個總統以及省長都已經由直接民選而產生的民主時代,過去封建時期那種「趙孟能貴之,趙孟能賤之」的宮廷政治把戲,仍然會持續上演,含憤辭職的民選省長宋楚瑜,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宋楚瑜忠心捍衛李登輝

宋楚瑜是有四百多萬票的民選省長,但是短短五天的國發會,卻可以把李登輝於一九八八年繼任總統以來,意氣風發不可一世的宋楚瑜,霎時之間打入政治冷宮。這只證實了一個事實:今天檯面上的政治人物不管是誰,「李登輝能貴之,李登輝能賤之」,即使是有選票的民選政治人物也是一樣。今天的宋楚瑜如此,過去的林洋港、郝柏村等人當然更不例外,民主政冶的外衣,內裡包裹的仍然是宮廷式的封建政治文化。

在李登輝崛起過程中,許多過去曾經支持他的人,後來都與他交惡而離去,例如趙少康、林洋港、郝柏村、陳履安、梁肅戎甚至許歷農、李煥都是。李登輝主政八年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與這些曾經支持過他的人,進行政治鬥爭的歷史。在這部歷史中,宋楚瑜始終扮演忠心捍衛李登輝的角色,結果如今連宋楚瑜也打算掛冠辭職,難怪當年被逼退的梁肅戎直說宋楚瑜是「咎由自取」。

所以嚴格說來,當時第一個公開表態支持李登輝的人,是後來另組新黨,公開反李的趙少康。

很多人都忘了這一段歷史,在蔣經國剛剛去世,支持李登輝得以順利代理黨主席,然後才能「真除」成為正式黨主席,並揭開國民黨中央權力核心移轉序幕的第一人,不是宋楚瑜,而是趙少康。

蔣經國於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去世,兩天後,當時的黨秘書長李煥找來三個副秘書長宋楚瑜、高銘輝以及馬英九,共同討論黨主席的問題。而當時四個人討論後,再與其他黨內大老及中常委談,也都確立了應由已經繼任總統的李登輝擔任黨主席的共識,並打算在一月二十日的中常會上,通過由李登輝代理黨主席之事。這時的宋楚瑜與李登輝之間,還只是處於泛泛之交的階段。

在這局勢渾沌未明、曖昧不清的階段,一月十八日,當時還是新國民黨連線成員的趙少康,便率先領銜連署,提出一份三十八個國民黨籍增額立委共同呼籲,支持李登輝代理黨主席的聯合聲明,當時還鬧得情勢未定的國民黨中央一度手忙腳亂。所以嚴格說來,當時第一個公開表態支持李登輝的人,是後來另組新黨,公開反李的趙少康。

李登輝確立政權的過程

趙少康後來反李,其實與李煥、林洋港、郝柏村等人相繼反李的軌跡是相依循的。

蔣經國去世時,當時擔任黨秘書長的李煥是黨內第一實權人物,當年的七月七日,國民黨召開十三全大會,大會的主要任務是選出新任黨主席以及中常委,最後選出的黨主席當然是李登輝,但是整個會程中,鋒頭最健的卻是李煥,尤其李煥以黨秘書長之尊,拿下中央委員票選榜首,當時任行政院長的俞國華,卻滑落到難堪的三十五名,這件事讓李登輝印象深刻,也對李煥這個人的評價有所保留。

李煥鋒芒太露,終遭李登輝猜忌。(新新聞資料照)
李煥鋒芒太露,終遭李登輝猜忌。(新新聞資料照)

十三全會確立了李登輝在黨內領導的形式地位,但是在整個十三全會的各項事務中,他卻幾乎毫無參與聞問的空間,因為這是屬於李煥的舞台。

但是對李登輝而言,十三全會的召開猶如一場「七七事變」,此後,李登輝展開一場與黨內不同流派人物的八年抗戰。

九○年二、三月間,春寒料峭,國內政爭陰影如山雨欲來。政治風暴的源頭,其實早在九○年六月一日,李煥繼俞國華之後,擔任行政院長時便已埋下。從十三全會開始,李登輝便有了「李煥想逼退俞國華,接任行政院長」的想法,所以他後來也對俞國華辭行政院長的內情,深感懷疑;他甚至認為,這一幕「俞下李上」的戲碼,根本是李煥自導自演的,即使是他李登輝,也只能被動的配合演出。所以他後來雖然無可奈何的選了李煥當行政院長,但是二李之間,從李煥上任的那一天,就是貌合心不合的處境了。

二李心結越結越深

剛當上行政院長的李煥,刻意表現出對李登輝的恭敬尊重,不過對李煥心有芥蒂的李登輝,卻更加受不了李煥表現出來的謙讓敬謹,尤其他覺得,李煥的為人處世太過於講究手腕技巧,所以他一直無法信任李煥。

二李之間的關係,從此一路直下幾達冰點,在九○年春天的政爭前夕,兩人原來每周一次的會談,越來越短,甚至無話可說,因為李登輝不想跟李煥說,而李煥也不知道如何跟李登輝說。

李煥這個行政院長做得很辛苦,八九年底李登輝尋找副總統搭檔人選時,李煥一度有意希望成為副總統人選,而且他認為,以當時非主流集結大軍對抗李登輝的態勢,李登輝應該會作出政治妥協,結果李登輝沒有妥協。

找了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是李登輝消解當時非主流勢力的一個奇招,兩個月前,郝柏村跟林洋港、蔣緯國、李煥等人還在策畫推出另一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對抗李登輝,結果現在郝柏村跟李登輝卻成了肝膽相照的政治夥伴。

後來李煥仍然勉力想要留任行政院長,但是李登輝仍然無意於此,他覺得,這一年多來政壇的風風雨雨,都與李煥有關。所以他最後出人意料的找了同是非主流陣營的郝柏村接任行政院長,徹底瓦解非主流的反撲實力;紅極一時,權傾朝野的李煥,從此被打入政治冷宮。

找了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是李登輝消解當時非主流勢力的一個奇招,兩個月前,郝柏村跟林洋港、蔣緯國、李煥等人還在策畫推出另一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對抗李登輝,結果現在郝柏村跟李登輝卻成了肝膽相照的政治夥伴。

早先,被稱做軍事強人的郝柏村,壓根沒想到他會有除役的一天,為了去除「軍人干政」的疑慮,接任行政院長前,郝柏村辦了除役的手續,成為一個文人院長。

但是當郝柏村繼續召開包括參謀總長在內的「軍事會議」後,本來肝膽相照的李郝之間,逐漸出現裂痕。嚴格來講,所謂軍事會議,其實是軍事簡報會談,因為當時國防部長首度由文人陳履安出任,卻發生軍令與軍政系統的爭執,所以郝柏村想解決這個問題,就打算召開一個軍事會報。

李郝心結隨之上演

而且郝柏村事先也向李登輝報告過,李登輝雖然沒有表示贊成,但是也沒有反對的意思,所以郝柏村就去了,結果這件事在府院雙方不同的解讀下,產生不同意義,二者的心結也逐漸結下。

另一件影響兩人關係的相關事件,則是郝柏村對李登輝的若干軍中人事案不表同意,被李登輝認為這是侵犯到他的三軍統帥權,尤其是所謂的蔣仲苓事件。九一年底,李登輝想升蔣仲苓為一級上將,但是郝柏村反對。

郝柏村(左二)曾是李登輝(右一)的一著棋。(新新聞資料照)
郝柏村(左二)曾是李登輝(右一)的一著棋。(新新聞資料照)

郝柏村認為,軍方慣例,除非例有戰功,否則只有當過參謀總長的將領,才能升一級上將,但是蔣仲苓沒有這個經歷,所以作為行政院長的郝柏村,不願行使副署權,這個案子就在李郝之間僵持了一年多。在這期間,郝柏村一度同意,但是他強調他會辭職,所以最後李登輝在這件事上選擇了妥協退讓,不過二人已是「肝膽漸裂」。

這一段期間,陸續發生李登輝有意訪問日本,郝柏村卻完全不知情,九二年底立委選舉前的陳癸淼提名事件、一中一台事件、財政部長王建煊因為土地增值稅辭職下台事件,幾乎每一件事都加深李郝之間的裂痕。郝柏村也知道李登輝無意留他,所以在九二年立委選後,郝柏村宣布辭去行政院長。

郝柏村辭職後,誰是適當的繼任人選?有人提到林洋港,因為這樣可以消解非主流勢力的反彈,就如同當年找郝柏村當行政院長是同樣的道理,不過李登輝這次再也沒有玩這種妥協遊戲的耐心了。

林洋港與李登輝互稱瑜亮達二十年,但是在李登輝擔任總統以前,兩人的關係只是泛泛,但是從九○年二月的臨中全會,林洋港被非主流勢力推出,對抗李登輝後,林洋港與李登輝之間最後終於宿命般地走上對抗之路。

臨中全會時,非主流勢力如李煥、郝柏村等人一直認為,當年若不是他們護航保駕,李登輝不可能登上大位,結果李登輝繼任之後,竟然想要將他們一一剷除,難道李登輝是要推動台獨?所以他們想把李登輝拉下馬來,但是誰可取而代之?似乎只有司法院長林洋港了。

林洋港覺得李登輝器量不大,而且缺乏誠信,李登輝則覺得林洋港的草根性,其實是無大將之風的表現,他甚至不是治國的人才,所以李登輝怎麼樣也不會給林洋港機會。

林洋港李登輝瑜亮情結

林洋港的角色,從臨中全會一直持續到三月中旬的國大會前,臨中全會時,非主流勢力冀望林洋港搭配陳履安,透過票決的方式,可以取得黨內提名,但是最後失敗了;國大會前,非主流決定繼續抗爭,只是他們推出的主角,已經由林洋港、陳履安,轉變為林洋港、蔣緯國,但是這一組合最後仍然潰散,因為林洋港發覺自己不過是一顆棋子。

但是林洋港的總統夢一直沒有忘掉,從政爭時期「候選而不競選」的態度,到緊咬李登輝在促成連戰組閣時,要他「徐圖三年後發展」,以及李登輝說過不再連任的話;以至於九四年八月,林洋港辭去司法院長,李登輝卻只跟他碰面三分鐘的委屈,都促使林洋港決定放手一搏,參選總統。

林洋港覺得李登輝器量不大,而且缺乏誠信,李登輝則覺得林洋港的草根性,其實是無大將之風的表現,他甚至不是治國的人才,所以李登輝怎麼樣也不會給林洋港機會。

林洋港參選總統,心目中最佳的副手人選是陳履安。陳履安過去一向被認為是與李登輝交好的主流人物,尤其台灣技術官僚體系的建立,便是來自於陳誠。早期「經合會」的主要人物,如蔣彥士、楊家麟、李國鼎等人,大多是因為陳誠而進入政界;而當年推薦李登輝擔任政務委員的,便是當時擔任研考會主委的楊家麟,這可以算是陳履安與李登輝的早期淵源。在後來李登輝與李煥交惡,欲尋找新任閣揆人選時,陳履安一度也是李登輝考慮的對象。

從李登輝擔任總統後,由於蔣彥士和黃少谷的關係,陳履安是當時少數能經常到官邸走動的人物,但是在稍早之前的國民黨臨全會上,在主流非主流間掀起「起立」或是「票選」產生黨正副總統候選人時,陳履安卻是站在非主流這一邊。

身邊的人不斷掛冠而去,李登輝的政治籌碼似乎用不完。(新新聞資料照)
身邊的人不斷掛冠而去,李登輝的政治籌碼似乎用不完。(新新聞資料照)

宋楚瑜亦步入後塵

陳履安後來便與李登輝越行越遠,其中一個重要轉折點在九○年二月政爭時期,陳履安在一個私人場合,倡言內閣制,並表示總統與閣揆都不應兼黨主席,被認為是炮打李登輝之作。

陳履安不願成為林洋港的副手,因為他自己要打一場不一樣的選戰,梁肅戎曾經說林洋港是自失先機,而且一誤再誤。

梁肅戎、郝柏村、李煥、陳履安這些當初支持他或是曾受他栽培的人,後來一一反他而去,共同的原因,都是不信任李登輝的領導風格,或是懷疑李登輝的台獨傾向。

李登輝與這些人長達八年的恩怨情仇,匯聚在九六年三月的總統大選中一次總結算,結果這八年中陸續獲勝的李登輝,在這場民選總統的「台灣大戰」中,再次取得決定性勝利,並將這些對手,全部逐出權力舞台。只是誰也沒想到,在這八年中勤王有功的宋楚瑜,最後竟然也會走向類似命運。(原文刊登於《新新聞》513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