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挺生觀點:德國參謀本部的前世今生

2020-06-21 07:10

? 人氣

當時的參謀總長賴赫爾(Karl von Reyher)未能整頓將近40年未經歷戰爭的軍隊,也沒有為組織建立標準化的程序,更忽略各種訓練工具之間的整合,參謀本部與部隊參謀部之間在作戰計畫上則很少協調與合作。造成這個現象的主因,是陸軍中缺少一個專責戰爭計畫制訂的全權機構。戰爭部主管軍事行動,但其計畫主要集中在裝備與後勤業務。參謀本部方面,賴赫爾的作戰計畫則像政論文章,充斥浮面的推論,卻很少關於兵力大小、集結區域、作戰線等具體的事項。參謀本部未能針對計畫制訂任務加以組織:沒有一個單位專門計畫與執行動員,也沒有處室專職起草作戰計畫;本部內所有人都在做戰史研究,組織文化較像教育機構,而非主持動員與進行戰爭準備。9個野戰軍的作戰準備更差,與參謀本部之間只有零星的聯繫,完全沒有掌握「時機」的重要性。在動員期間,將近50萬軍人緩慢而間歇地混雜在民間鐵路運輸班次中移動,許多人連自己所屬的單位都找不到。動員令通過郵局寄送,有的後備軍官在動員開始五天後才收到命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老毛奇與作戰計畫制訂

老毛奇接任參謀總長時,已在普軍服役將近40年。他長達31年的任期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6年的和平期(1857-1863年)。此階段中戰爭計畫制訂過程緩慢地演進,老毛奇試圖改造與革新參謀本部,但他本人與本部都沒有足夠的威望與獨立性,而且當時的局勢也沒有任何緊迫性。

第二階段,7年的戰爭期(1864-1871年)。在作戰任務強大的壓力下,參謀本部經歷了大規模與實質的變化。令人驚訝的戰爭勝利造成歐洲政治結構的根本改變,普魯士在新的德意志帝國內成為支配性的主體,並讓參謀本部成為歐洲的傳奇制度組織。

第三階段,17年的和平期(1871-1888年)。可再細分為10年的實質領導與7年的間接管理。在戰爭中取得正當性的戰爭計畫制訂體系,在此階段發展成獨立的官僚機構,並朝技術性專業組織方向轉變。

1857年10月老毛奇接任參謀總長,首先針對運輸與通訊等基礎技術進行改革,這是最保險的作法,也不至於引起爭議。1858年9月,舉行第一次承平時期的大規模部隊鐵路運輸演習,第5、6軍的16000人、650匹戰馬、與78節滿載車廂,從他們的演習地點回到位於萊格尼察(Liegnitz)的駐地。演習過程十分順利,顯示出鐵路運輸的能量大於預期,而準備工作需要提早許多開始進行。同時,參謀本部、戰爭部、商務部、內政部四個部會的行動必須妥善協調。老毛奇發現鐵路運輸是一個高聯動性的系統,列車班次規劃要精確,時刻表要確實遵守,一列晚發的列車將造成數公里長的延誤。他也瞭解到鐵路可以提供利用外線的機會,將部隊分散至廣大的作戰區域,然後再快速將所有兵力集中於特定空間的一個點上。這個同時分散與集中的兵力機動,也改變了指揮官與下屬之間的關係,使下級指揮單位擁有更多獨立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