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冷戰》北京與華府相互報復,新聞工作者淪為犧牲品,專家擔心「資訊寒冬」

2020-06-13 16:00

? 人氣

他說:「他們也沒有直接的正面回應,有些時候就那麼笑一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駐美記者在中國社會算是相對理性群體

那位中國官媒駐美記者說,美國要求中國新聞媒體登記為外國使團或是外國代理人以及對他們的報導提出批評雖然給他們帶來了困擾,但他最擔心的是美國對中國記者的簽證限制帶來的長期影響。

他說,即使目前在美國的中國記者通過續簽可以在美國待一段時間,但對於大批在中國等待接替他們的人來說,他們會因為目前的這種簽證政策存在的不確定性和潛在的風險而選擇不來美國工作了,長此以往,中國的新聞機構會找不到願意來美國常駐的中國記者。

他對此感到可惜。他覺得,不管美國方面如何看待中國駐美記者,但是在中國整個社會中間,他們相比之下是屬於比較理性、溫和的人,在美國待了一段時間後看美國也比較透,對美國也有感情,認同美國的理念,而美國打擊的正是這些人。

他覺得,沒了他們這些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中國網絡上有關於美國的假新聞和陰謀論內容將會更加氾濫。

美國新聞界人士警告資訊寒冬

另一方面,美國的媒體人則擔心,中國驅趕美國記者會影響美國人對中國的瞭解,這對北京或是華盛頓以及兩國的投資人和企業都將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有人甚至提出了「資訊寒冬」的說法。

最近離開中國的《華爾街日報》駐京記者魏玲靈在參加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中國事務主編沃泰姆(David Wertime)主持的一個圓桌討論會上說:「潛在的資訊寒冬真的在發生。如今,由於中國經濟的規模,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想知道在中國發生的事情。人們仍然渴望瞭解中國,與中國交往。來自中國的資訊質量下降也不符合中國的利益。」

擔任過《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主編的布勞奇利(Marcus Brauchli)在同一個討論會上說:「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大國之間的資訊透明流通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中國公司到美國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美國的投資人依靠獲取有關中國的資訊來瞭解其投資狀況。中國公司想在美國開展業務,我們已經看到並非所有中國公司都瞭解美國的政治局勢。我認為,他們實際上可以從更好的資訊流通中受益。他們可能會犯更少的導致他們與美國政府產生衝突的錯誤。」

在歐巴馬政府任內擔任過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的麥艾文(Evan Medeiros)認為,與以前相比,美國現在獲得有關中國資訊的渠道還是很多的,在他看來,更大的挑戰是如何獲得高質量的、沒有偏見的資訊。他說,在美國的一些優秀的記者被趕出中國以後,美國有關中國的報導和資訊質量也會下降,因此美國洞悉中國領導人在一些問題上的想法的能力也會減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