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龍觀點:借屍還魂的大學系所評鑑

2020-06-12 06:50

? 人氣

看起來,關鍵似乎在於「確保教學品質機制」的認知不同,且該國立大學在無法確信自身的各項教學品保是否有效的情形下,決定求助於高教評鑑中心(並非系所評鑑的結果會綁住高教深耕計畫的經費),於是高教評鑑中心也派員到該校說明,並以目前的評鑑模範生台中某私立大學的評鑑報告書為範本,為該校全體老師進行示範。但是,對於參加這場「精進學習品保座談會」的許多老師而言,他們心裡卻都有著共同的一個疑問:高教評鑑中心透過這個評鑑報告書範本,教導我們如何確保教學品質機制,以便通過評鑑。但細究其內容,卻是一堆華麗的圖表和虛幻的文字,看不太出實質意義。而且,細想之下,更發覺諸如教學意見調查、優良教師選拔、課程地圖、導師制度、預警制度、遠距教學、eCourse電子教學平台、職涯發展諮詢等等機制,本校不是都有了嗎?那我們到底要學什麽?難道只是要我們學習如何撰寫華麗的評鑑報告以得到教學品保認證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顯然,學界所有有識之士都早已體認到:第一、二週期的系所評鑑過程中,各大學花費大量金錢與氣力應付評鑑,編造出一批又一批的華麗「作文」,但大學的品質真的有改善了嗎?學生得到教育資源有更豐富嗎?還是老師們的勞動條件變得更好了嗎?其結果不僅勞民傷財、形式主義,對原本想達到的「績效」也少有實質助益。因此,教育部早已明文公告:落實行政減量,讓各大學系所有選擇權,自主決定需不需辦理評鑑,更不希望校方高層執意強迫系所評鑑而引發反彈。

但是,從上述這兩所國、私立大學所遭遇的評鑑現況看來,筆者的疑問是:明明每個大學都已有自己的品管機制,對內有針對教師的升等與評鑑、教學意見調查、優良教師等;對外部也有科技部的研究申請、或是高教深耕計畫、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等,這些都是平常可見的教學與研究成效。但是,為什麼這兩所大學的決策高層會如此明顯地曲解教育部臺教高(三)字第1060055234號來函的意思,執意要比照第二週期的模式或委託給高教評鑑中心辦理?這難道不是各大學管理高層假託「品質保證認可」的名義,讓大學系所評鑑重新借屍還魂之舉嗎?

前述私立大學或可言,因少子化趨勢致使生存不易,故而需委請校外公正單位評鑑,藉以提昇學校形象而利於招生。說到底,這仍是一種私校自卑感作祟的心態,用「挾外援以自重」的方式自抬身價,為的就是要給外界(家長、學生、或教育部)一個客觀公正的評鑑印象。不過,有趣的是,前述這所國立大學為何也採用相同的做法呢?其實地處都會地區的國立大學如台、清、交、成等頂尖大學,早就採照教育部函示依據各系所的獨特性進行自主評鑑了,但為何鄰近敝校的這所國立大學卻反而仿效私校大學的評鑑模式呢?難道該所國立大學也如同私立大學一般,對未來的生存發展有迫切的危機感甚或是自卑感嗎?它為何不滿意自己學校發展出來的各項教學品保制度,而堅持要委外給高教評鑑中心呢?

或許自卑感作祟云云,不過是筆者之妄言,不值讀者一哂。但是,對於各大學無視教育部大學自主評鑑的公函而堅持沿用已然弊端叢生的原評鑑機制,筆者不禁大膽臆測:除了各大學揣摩教育部上意,認定「教育部表面上放寬大學自主,但若不合乎教育部評鑑標準,像高教深耕等重大計畫案或獎補助款就拿不到了」(當然,教育部是否真有此意圖或潛規則,則仍待後續觀察)外;各大學主政者「拿著雞毛當令箭」,以教育部「確保教學品質」之名義,進行各系所的行政管控,以鞏固其領導地位,亦為可資觀察之列;至於,有些大學的管理者與校外評鑑單位(例如高教評鑑中心、IEET、或AACSB等)利益勾連,以大學資源之公器,作為互謀私利的籌碼,更屬違法亂紀之舉、法理不容。

至此,筆者不禁要感嘆:借屍還魂的大學系所評鑑,究竟還要糾纏台灣的大學教育到什麼時候?!

*作者為南華大學通識中心專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