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川普與拜登互嗆「誰對中國更強硬」,重量級學者給下一任美國總統的建議是……

2020-06-09 12:30

? 人氣

川普與習近平。(美聯社)

川普與習近平。(美聯社)

31年前在北京發生的六四鎮壓事件導致美中關係陷入建交以來的最低谷。31年後的今天,美中關係再次跌入谷底。川普政府宣布,美國幾十年來的接觸政策並沒有使中共政權變得更像西方民主國家,華盛頓將應對北京的挑戰,對中國採取競爭性的策略。這一政策轉向的背後考量究竟是什麼?研究兩大國關係的美國專家如何看待這個稱為「有原則的現實主義」的新戰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中關係處入「自由落體」狀態?

「我們都不能在一個會把我們都殺死的病毒上進行合作,」 曾在中國被列為首席「知華派學者」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藍普頓(David M. Lampton)在談到美中關係的現狀時對美國之音記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在新冠病毒疫情問題導致美中關係惡化的同時,北京強推港版國安法,使雙邊關係更為緊張。

在美國國務卿龐畢歐5月27日認定香港不再享有高度自治的兩天後,川普總統在白宮玫瑰園針對中國作出多管齊下的重大政策宣示,下令美國行政當局開始取消香港特殊地位的程序,包括取消香港的單獨關稅與旅行區的待遇,對「直接或間接參與侵蝕香港自治權」的中國大陸和香港官員實施制裁。他還宣布禁止與中國軍方有關係的中國公民持學生、學者簽證進入美國,並對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加強審核,以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

一些關注美中關係的人認為,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進入了一種「自由落體」狀態。

美國專欄作家、馬里蘭大學經濟學教授莫里希(Peter Morici)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眼下的情況比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的美中關係還要糟糕。

「是的,因為美國人在試圖改善與中國的關係方面投入了很多,擁抱中國,而他們覺得被眼下的體系或是一整套安排所出賣,」他說,「我們歡迎中國加入西方經濟體系,而他們則以不守規則、千方百計作弊來回應。這還絕不僅僅是中國不民主、壓制性太強的問題。」

有原則的現實主義

在川普總統因香港問題而做出一系列政策宣示之前,亦即台灣總統蔡英文5月20日宣誓連任的當天,也是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發表《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國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520聲明50周年之際,白宮發表了《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方針》。這篇7000字的戰略報告承認,自1979年建交以來,美國與中國的接觸與接納推動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但其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與世界日益增多的聯繫並沒有像美國希望的那樣,讓中國走向政治自由化,並成為一個建設性的、負責任的大國;中共反而選擇利用自由和開放的、基於規則的秩序,並試圖以有利於它的方式重塑國際體系,並越來越多地利用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來強迫其他國家聽從於它。(2020年4月18日)

報告說,中共的做法損害了美國至關重要的利益,破壞了世界各國的主權和個人尊嚴。報告還說:「為了應對北京的挑戰,基於對中共意圖和行動的清醒評估,對美國的諸多戰略優勢與不足的重新衡量以及對雙邊摩擦的更大容忍,本屆行政當局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了競爭性的方針。」

報告接著說:「我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競爭性的方針有兩個目標:第一,改善我們的機制、聯盟與合作夥伴的韌性;第二,迫使北京放緩或減少那些傷害美國及其盟友與合作夥伴關鍵國家利益的行為。即使在我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競爭之際,我們歡迎在我們利益一致的地方展開合作。競爭不必導致對抗或衝突。美國對中國人民有著深厚持久的尊重並與中國有著長期的聯繫。我們不尋求圍堵中國的發展,也不希望與中國人民脫離接觸。美國期待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平競爭,讓我們兩國、工商界與個人都能享有安全與繁榮。」

這份報告重申了《2017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提出的四大支柱:保護美國人民、國土安全和生活方式;推動美國繁榮;通過實力來維持和平;推進美國影響力

2017年末,川普政府推出「新時代的新國家安全戰略」時宣布,美國國家戰略四大支柱的指導原則是重返「有原則的現實主義」。

孟捷慕:樂見美國終於認識到早應認識的現實

「我確實認為這種認識來得太晚了。我很高興美國的政策現在認識到他們早就應該認識到的一個現實,」美國資深媒體人孟捷慕(James Mann)對美國之音說。

孟捷慕曾任《洛杉磯時報》駐北京分社社長,目前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關係學院常駐學者。他早就預計到,中國的經濟繁榮不會導致它走向政治上的自由化。他在2006年出版的《中國幻想:為什麼資本主義不會給中國帶來民主》闡述了美國對華政策是如何使中國背離自由化並進一步走向集權,並預言,中國將繼續是一個集權國家,而且它的成功將鼓勵其他集權政權抵制改變的壓力。

出版過多本專著的孟捷慕指出,川普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就說過,美國以往的對華政策是基於錯誤的假定而且需要改變,現在再次發表這樣的報告是為了表明,這種看法不僅代表國家安全部門的看法,而是整個美國政府的政策。

中國指責美國冷戰思維

在美國發表了全面調整對華政策的報告後,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5月29日回應說,這份對華戰略報告充滿了冷戰思維和霸權心態,渲染所謂的「中國威脅」,完全是錯誤的假設、錯誤的判斷、錯誤的結論。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全國人大會議期間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警告美國不要把中美兩國帶向新冷戰的邊緣。

中國的軍事問題專家、解放軍少將金一南在官方央廣《一南軍事論壇》節目中談到美國的這份報告時說:「中美關係波折迭起,每一次都不是中國主動挑起的,每一次都是美國有意為之。」

他認為,中美關係惡化是因為蘇聯解體後,美國覺得中國沒有用了。他說:「美國這是典型的實用主義。」

競爭不是圍堵

不過,孟捷慕認為,美中兩國目前的情況根本無法與美蘇當初進行冷戰時的情景相提並論。

他說:「我腦海中的新冷戰的概念是,兩國在全球展開軍事競爭,我們並沒有到這​​一步,但是我們的對抗到了前所未見的層級。」

美國喬治城大學助理教授、美國企業研究所的常駐學者梅慧琳(Oriana Skylar Mastro)也認為,川普政府的對華戰略與圍堵戰略並不是同一回事。

她對美國之音說:「基本上,川普政府的看法是,中國之所以能夠崛起,大部分是因為美國的支持,所以川普政府不再想為此提供方便,這與圍堵是很不同的。基本上,他們的看法是,我們不應當再幫助中國;我們不應當教育中國的學生;我們不應當給中國提供技術;我們不應當通過貿易給中國經濟做貢獻等等。我認為,川普政府受到這樣一種看法的推動,即中國能夠崛起到目前的這種實力與顯著地位,大部分是因為美國,而中國的行為表明對這種幫助並不感激,所以美國應當停止幫助。」

藍普頓:說競爭太輕,兩國是在爭奪

擔任過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主席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研究學院中國研究主任藍普頓認為,「競爭」(competition)這個詞並不能準確描述目前的美中關係,兩國關係現狀可以用「爭奪」(rivalry)來形容。

藍普頓教授(美國之音莉雅拍攝)
藍普頓教授(美國之音莉雅拍攝)

他說:「我認為,『競爭』這樣的詞彙只是給不斷增加的武裝衝突領域裝飾門面。確實,許多人正在使用『戰爭』一詞。我不想過分渲染,而且我們已經有足夠多的問題了,包括種族問題、健康問題以及經濟問題。所以我不想有更多的誇大其詞,但我認為,美中雙方都必須認真對待衝突的可能性。『競爭』是用文字遊戲來描述互相打臉。」

這位在2015年提出美中關係進入臨界點的學者認為,跟現實情況相比,描述美中關係的詞彙在威脅性方面總是要弱一兩度。

他說:「假如我試圖描述美中關係的話,我會說,本屆政府的對華政策是一種爭奪性的,並試圖全面維護美國在國際體系的主導地位。因此,我們現在的情形是一個我所說的在戰略、教育、文化、外交和經濟領域的全面爭奪。」

對華政策轉向的背後考量

孟捷慕說,美國以往的對華政策代表的是兩種需求:一個是美國的商界;另一個是美國的國家安全需求。1970年代美國與中國進行接觸部分是受到製衡蘇聯的國家安全需求的推動;天安門事件後美國繼續保持接觸則受到美國與中國進行貿易與投資需求的推動。他說,如今,這兩方面的情況都發生了改變。

他說:「過去五年來,這兩個群體都反對維持往日與中國的那種關係。美國商界發現,中國作為新市場的意義減小了,更像是一個強大的經濟競爭,而且一直在竊取知識產權,等等。因此,商界不再是主張與中國維持往日關係的群體了。同時,像五角大樓這樣的國安界也不得不將中國視為軍事競爭對手。所以他們轉向與中國建立更為微妙的關係。」

他說,還有一個因素是美國的高科技界對中國也越來越感到擔憂。

修昔底德陷阱

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是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修昔底德陷阱」 (the Thucydides Trap)概念的提出者。他認為,導緻美國政策轉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在根本的層面,美中兩國是一個典型的修昔底德式的對手。

資料照片: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在波士頓的一次活動中講話。 (2013年2月5日)
資料照片: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在波士頓的一次活動中講話。(2013年2月5日)

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中國確實是一個崛起的大國,一個飛速崛起的大國。而且,確實,隨著它的崛起,它很可能使美國失去它在各個領域的領導地位,而這是美國在經歷了一百年的『美國世紀』後已經習慣的位置。」

曾在柯林頓政府擔任過負責政策與規劃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的艾利森舉例說,美國以前是全球每一個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如今中國正在扮演這個角色;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中國是全球的口罩和其它個人保護設備的供應者,而歷史上美國是給處於困境的人提供物資的國家;在人工智慧、金融科技、臉部與聲音識別領域,中國與美國旗鼓相當,甚至有所超越。所以,他說,在各個領域,隨著中國實現「中國夢」,中國正在侵蝕美國的地位,而美國人正在慢慢的意識到這一點。

中國政府對內對外的自身行為

在艾利森看來,導致美國政策轉向的第二個層面的因素是中國政府自己的行為造成的。

他說:「隨著中國變得更大更強,它正在變得更為多咄咄逼人。中國最近收緊對香港的箝制,利用新冠疫情帶來的注意力轉移和掩護來追求自己的利益,尋求在南中國海加大動作,或是最近在中印邊界與印度發生衝突,擴展主權聲索。中國越來越積極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因為它有能力這樣做。因此,中國的相對實力上升了,它的活動和強勢態度也相對加強了。」

曾經擔任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經濟辦公室主任的莫里希則指出,對北京強硬不僅是川普政府與共和黨人的立場,而是具有兩黨共識。他說,美國朝野立場轉向主要是由中國政府自身的行為引起的,包括對內高壓和對外強勢。

他說:「中國以各種方式採取對抗。經濟除外,它想讓我們的生活盡可能的痛苦;在南中國海欺負越南和菲律賓等國家,試圖勸說他們建立小獨裁政府和國家指導的經濟,成為北韓的幫兇等等。中國很長時間以來一直蠢蠢欲動,想挑起對抗。我們都應該對川普總統只想把對抗局限在經濟領域感到慶幸,因為如果我們有另一位總統(我不是說拜登),結果會更糟糕。」

在他看來,川普政府的政策轉向與他們跟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看法出現改變也有關。

美國專欄作家、馬里蘭大學經濟學教授莫里西。
美國專欄作家、馬里蘭大學經濟學教授莫里西。

莫里希說:「三年後他們認識到,你跟這個人沒法談判,他不進行真誠的談判,我們在一年多前看到這一點,當他看到貿易協議的文本後,他毀約了,跟著泡湯的還有那些我們本應看到的改革措施。我們在香港問題上也看到:你無法跟他談判,他不信守諾言,沒法信任他。在疫情的問題上,他基本上向全世界撒謊,向世界衛生組織施壓,讓它撒謊。」

一些川普的支持者甚至認為,總統對北京還應該更強硬一些。

被認為是總統鐵桿支持者的福斯商業電視頻道主持人盧・多布斯(Lou Dobbs)曾在採訪川普總統的白宮貿易和製造業政策主任納瓦羅時說,最新的對華戰略報告還不夠強硬,也沒有採取足夠的措施來減少美國在醫藥、醫療設備等方面對中國的「完全依賴」。

納瓦羅在節目中強調說,川普總統的立場是強硬的。「(報告)裡面有一些搖擺的詞,但是那個東西像鐵釘一樣堅硬,」他說。

中共政權性質

白宮對華戰略報告里特別提到中國共產黨對美國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方面構成的挑戰。美國官員最近批評北京時也一再把抨擊矛頭直指中國共產黨。

龐畢歐國務卿在報告發表當天舉行的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說:「自從1949年以來,中國一直被一個殘暴的威權政權、一個共產黨政權所統治。幾十年來,我們曾經認為,通過貿易、科學交流和外交接觸、讓他們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世貿組織,會讓這個政權變得更像我們。這並沒有發生。」

龐畢歐接著說:「我們大大低估了北京在意識形態和政治上對自由國家的敵對程度。全世界正在看清這一事實。」

不過,在國會參議院就美中關係問題做過證的安全問題學者梅慧琳並不認為美中關係的惡化與中共政權的性質有太大的關係,因為中國的利益很大程度上不是由它的專制體系的本質來界定的。她說,假如中國是一個民主國家,它在很多問題上,不管是台灣還是南中國海,都可能會有同樣的立場。

她說:「我認為,即使是在目前的體制下,假如中國對其利益做出不同的界定,而且採取不同的行為,美中兩國還是可能做朋友的,只是在習近平的統治下,情況不是這樣。」

專家:美國需要盟友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院院長艾利森認為,隨著中國實現習近平所說的「中國夢」,它將會侵蝕美國的價值觀和利益,因此認識到中國是美國的一個重要對手是正確的起點。他也認同川普政府的說法,那就是,對這種現實,本屆政府比美國以往的政府有著更加清醒的認識。

不過,他認為,川普政府不能把盟友推開。

他說:「假如你說,在中國與美國相比變得日益強大的時候,那麼美國對不斷發展的中國進行圍堵、限制或制約的戰略是什麼?原則上,應該讓其他有份量的國家站在我們的蹺蹺板這一邊,但是,川普政府對其他國家,特別是我們的盟友的政策是把它們推開。」

在他看來,另外一個正常的戰略就是利用國際組織,組建一個志同道合的團體來平衡中國。但是川普政府的做法則是退出國際組織,包括國際衛生組織,把這些機構的領導權拱手讓給中國。

美國企業研究所的梅慧琳也認為,華盛頓如果要與北京競爭,除了停止幫助競爭對手之外,還要找到自己具有優勢的地方,另外還要通過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發展更好的關係來改善自己的處境。

她說:「實際上,中國當它覺得自己被孤立的時候,往往被迫遵守國際準則與規範。問題在於,美國在組織其他國家並與之協調的問題上做得不好,因此中國往往沒有被孤立。有別的國家同意他們在一些問題上的看法,或是因為害怕北京的報復而在一些問題上不說話。因此,建立一個支持美國立場的聯盟,不管是大議題還是小問題,需要是關注的焦點。」

這位安全問題專家說,這也包括幫助各國建立抵禦中國壓力的韌性,還包括在中國向這些國家施加恩惠時拿出替代方案。她說,華為的案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專欄作家莫里希也認為,美國應當直視中國的挑戰,但不能單挑,而應聯合其他盟友。

他說:「我們需要把我們的盟友納入進來,而川普政府則不必要的與我們的盟友進行對抗,例如威脅對來自盟國的汽車加徵關稅或是對西歐國家的鋼鐵產品徵收關稅,這使他在這方面成為一個赤手空拳的人。」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學者孟捷慕支持美國政府在貿易問題上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但他也認為,與盟友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比美國對中國採取單方面的行動要有效得多。他還認為,川普政府在人權領域也應該對中國更為強硬。

《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方針》特別提到,行政當局將與美國國內各方和國際盟友合作,應對中國的挑戰。

報告說,為了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競爭中佔上風,行政當局致力於與美國國會、州和地方政府、私營企業、民間團隊與學術界等各個利益相關方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保護美國共有的利益和價值觀。

這份戰略報告還說:「美國還在與外國盟友、合作夥伴和國際組織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並製定積極的替代方案,以支持一個自由與開放的秩序的共有原則。」

在六四事件31週年紀念日,「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正式宣布成立。該聯盟包括英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挪威和瑞典八個創始國以及歐盟議會。

大選臨近

哈佛大學的艾利森觀察說,在美國大選年,川普政府已決定把中國作為競選的中心議題。

川普批評將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前副總統拜登對中國軟弱。川普說,中國急於讓拜登勝選。而拜登則反擊說,川普對北京過於軟弱,而他會動用盟國一道對中國施壓。

在兩黨總統候選人在中國問題上互不示弱之際,有中國學者使用了「至暗時刻」一詞來形容當前的兩國關係。

在過去幾個星期作為一個團體的一部分與美中兩國不同層面的領導人進行了對話的藍普頓認為,在美國的總統選舉結果出來之前,人們對美中關係要有現實的期待。

他說:「在今後的六個月,我想任何倡議都會失敗,因此雙方應該考慮的是不要製造更多的問題。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夠使事情不繼續惡化,這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