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核倒數 連能源轉型模範生德國也頭痛的難題 台灣準備好了嗎?

2017-05-31 08:40

? 人氣

此外,由於電網建設涉及徵地及興建避鄰設施等問題,民眾的接受度也將成為另一項不確定因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挑戰1》基礎建設落後 有電無法用

事實上,不止是德國,台灣目前電網相關的基礎建設同樣不足。以離岸風電來說,風場多聚集於彰化外海,為了避免過度干擾當地居民及生態,台電規劃所有銜接海上風機與陸地的電纜只能從彰濱工業區及二林上岸,但兩地可容納的裝置容量最高只有4.6GW。面對彰化外海風場預估總裝置容量超過7GW,屆時若未能擴大併網容量,則可能又會步上德國後塵、空有風機卻無法發電。更甚者,台電預估兩處併接點的相關變電站工程最快要到2024年才能完工,意即在那之前完工的風場,就算能產電、也無法被使用。

台灣挑戰2》公民參與意識低 公共討論不足

另一項台灣未來仍需面對的挑戰,則是尚在起步中的公民參與和在地溝通機制。研究德國能源轉型多年的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書彬指出,台灣雖然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但一般人認識不深、也較少參與公共討論,導致離岸風電在推動過程中仍會發生補償爭議。她建議,政府應該帶頭用制度鼓勵公民參與,好比在德國電網建設計畫中,位在電網路線上的巴伐利亞邦,就在法律裡明訂電網建設的溝通程序,若計畫無法在5年內取得一定的同意比例,就不能繼續推進。

制度帶頭之外,與民眾溝通的方式也要創新。劉書彬指出,在電網建設議題中,德國當地公民團體就捨棄像以往如開會形式的單向溝通,而是直接進駐電網沿線的小鎮,在鎮上的公共場所長期設下攤位及看板,任何人有想法,都能來溝通。當整個社區對電網議題累積一定程度的了解後,公民團體再召開大型會議,彙整民眾對電網的想法。

德國離岸風電專題。德國柏林街景。(顏麟宇攝)
再生能源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公共討論,只有當一般人對相關議題累積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持續推進。圖為德國柏林街景。(顏麟宇攝)

台灣機會》自然條件佳加上政策支持 外商紛搶進

儘管尚有不足,外商仍紛紛認可台灣的再生能源商機。對外商而言,台灣外海風場佳,海底地形平緩,且又是率先廢核的亞洲國家,在歐洲市場日漸飽和後,無疑是下一個發展藍海。1年多來,包含全球離岸風電市佔率第一的開發商丹能風力(Dong Energy)、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等在內的多家外商,也都已陸續在台灣成立首間亞洲辦公室。

此外,全球離岸風機市佔率近7成的德國西門子,也正密切關注台灣離岸風電市場動態,評估是否要在台設置風機製造工廠。

《風傳媒》此次獨家透過電話訪問辦公室位在丹麥的西門子(Siemens)風力部門離岸執行長麥克.漢尼拔(Michael Hannibal),言談間,不僅可聽出漢尼拔相當熟悉台灣離岸風電的各項開發期程及現況,更透露自己過去2年已造訪台灣3次,拜會政府、開發商和中鋼,了解市場發展狀況。「我們的確有和你們的政府討論是否可以在台灣設風機製造工廠,」漢尼拔坦言,但他也隨及補充:「但重點是要看市場發展的狀況,基本上是市場決定我們可以做什麼(it’s the market basically driving what you can do)。」

德國離岸風電專題。西門子(Siemens)風力部門離岸執行長麥克.漢尼拔(Michael Hannibal)。(西門子提供)
西門子風力部門離岸執行長麥克.漢尼拔過去2年已造訪台灣3次,但對於是否要在台灣設風機製造工廠,漢尼拔表示,「重點是要看市場發展的狀況,基本上是市場決定我們可以做什麼。」(西門子提供)

究竟什麼樣的市場狀態會給像西門子這樣的歐洲大廠一個信號、設下能提供千個工作機會的風機工廠?「長期的可預測性,」漢尼拔指出,之所以會在去年選在德國庫克斯哈芬港(Cuxhaven)設工廠,就是因為看到德國政府訂出2020、甚至到2030的離岸風電發展路徑。而當一地的市場具有可預期的量能及成長,選在該地設廠就能降低成本、且更有效的生產。

更多內容請看「德國廢核之路-如何向海借電?」專題報導

喜歡這篇文章嗎?

尹俞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