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四天安門事件」到護國「小粉紅」:當代中國青年還會繼續順應北京嗎?

2020-06-04 11:39

? 人氣

孟捷慕說,那個時候,中國年輕人渴望了解中國之外的世界、了解西方。哪怕美國的普通人的生活也讓他們驚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說:「我記得我給兩個中國朋友播放了《克萊默夫婦》的電影。他們全程睜大了眼睛。他們之前從來沒有看到這些。我是說,他們看了一小部分類似的電影后,還希望看到更多。他們對能夠了解西方的普通人的生活感到驚奇。」

事實上,上個世紀的80年代,在經歷十年文革的禁錮後,中國剛剛開始打開國門。中國人除了開闊了眼界之外,思想上更是呈現出一派活躍、開放之勢。那個時候,不僅是學生和知識分子,甚至是市民都積極參與國家大事以及中國未來道路的辯論,有時侯,這樣的辯論是針鋒相對的。這也是「六四」後三十一年間再也沒有出現過的現象。

1989年6月5日,一位北京市民站在長安街的坦克前。

1989年6月5日,一位北京市民站在長安街的坦克前。

具有理想主義和愛國情懷

參加「4.27」大遊行的郭於華說,其實當時大家心中只有一個簡單的訴求:「我們是希望這個國家好,希望這個國家能走向一個正常的,民主共和的體制。人人有權利,人人有自由,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訴求。」

1989年學生抗議活動爆發的時候,24歲的張毅在武漢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法律。31年後,他告訴美國之音自己參與「八九六四」的初衷也是希望這個國家變得更好。

他說:「因為我學的是法律。學法律的人都有一種家國情懷,希望這個國家越來越好,希望我們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希望我們一切運行在法制的軌道上,所以參與了反官倒、反腐敗的(89民運),因為腐敗和官倒和法制是格格不入的……作為一個有正義感的年輕人,既然我選擇了學法律, 那麼我就要選擇用法律來武裝自己,在自己的言行中體現出來, 所以我參與89年的民運,我希望這個國家越來越好。」

張毅1989年6月4日當天在武漢的長江大橋上被當局抓捕,後來他的兩隻耳朵在刑訊逼供中重度致殘。

前駐華記者孟捷慕說,「六四」學生充滿著理想主義和愛國情懷。他說:「愛國主義應該是一個更好的表述。他們覺得他們想提升自己的國家……他們認為自己是理想主義的,也是愛國的。……他們認為自己是在採取必要的行動來使得這個國家變得更好,使得它走向現代化的世界。我想,他們應該認為自己是與五四精神相通的。」

他說,與現在「反美」的中國愛國青年不同,那時候的年輕人的愛國主義和理想主義體現在希望限制中國共產黨的權力上面。

他說:「1980年代的理想主義體現在為共產黨的權力設定新的限制。這也被理解為是愛國主義。那些孩子以及那些支持他們的或是領導他們的知識分子是這麼認為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