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專訪立法院長游錫堃:想為國會搬新家,助台美建交

2020-06-04 11:00

? 人氣

游錫堃(右)突然掌國會龍頭,他坦言有些不適應。(柯承惠攝)

游錫堃(右)突然掌國會龍頭,他坦言有些不適應。(柯承惠攝)

「接立法院長是人生的意外,我從沒想過當國會議長!」游錫堃接受《新新聞》專訪時說。在此之前,游曾因輔選而與立法院沾上邊,如二○○八年被排進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名單第二十名、一二年被排進第十六名,兩次掛名後段班,都是為了催票需要,但也都未能當上立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坦言初掌國會有些不適應

游錫堃說,二○年民進黨將他排入不分區安全名單內,「我抱著學習與成長心態,接受安排。」「我衡量自己已七十二歲,就做一任,好好做事,然後退休。」

游擔任第十屆國會議長,也是我國憲政史上唯二先後當過行政院長、立法院長的人,第一位是民主化之前的孫科。游錫堃說,他當過三年的行政院長,在立院施政報告備詢,對國會並不陌生。

他回顧,當年立法院還是二二五席立委,不像現在減半,一年兩會期備詢下來,平均得站著答詢二二五個小時。當時政黨政治還不成熟也不懂得協調,加上前總統陳水扁任內「朝小野大」,在野黨砲火猛烈,在立院真的不好過。

游錫堃自○五年卸任閣揆後,已有十五年未任公職,當平凡百姓事必躬親,突然掌國會龍頭,他坦言有些不適應。初來乍到,如處理內部人事爭議、臉書po文報警事件等,都顯得卡卡。如今已歷三個月,低調地在「疫情」中度過一會期,已能侃侃而談國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談國會改革,他說:「前院長王金平、蘇嘉全貢獻不小。」前者將政黨黨團、朝野協商制度化,後者強調人民的國會與透明的國會,如建立國會頻道、協商透明化,議事文化進步不少,制度已臻完善。

一棒接一棒。他希望自己這任能做到提升「國會功能與地位」,至少奠定一些基礎。他說,任何實施民主政治的國家,國會象徵民主殿堂,是最高民意立法機關,各國都很重視。以美國為例,美國總統就職就選在國會山莊並發表演說。

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觀看國會頻道開播。(蔡英文臉書).JPG
前立法院長蘇嘉全任內推動國會頻道開播,總統蔡英文在臉書po出觀看的照片表達支持之意。(蔡英文臉書)

不會讓立院成政院「立法局」

游錫堃認為,台灣在威權時代,國會並不被重視,國會建築象徵意義也不大。因此,目前的立法院用地面積僅兩甲地,行政人員辦公、議事空間都很狹窄,親民性與可及性都很差,未來希望仿效美國,人民參觀國會有解說人員、有很像樣的國會圖書館。除繼續提升國會的功能與地位,游再度拋出國會遷建案,做為任內重要課題。

國會遷建議題討論近三十年,即使國會在一九九九年已通過兩百多億元的遷建預算案,至今仍然「竹藍打水一場空」,導致國會每年得續編五千萬元預算向台北市府租地。游錫堃分析,從第一屆資深立委起,就曾評估過華山車站、空總舊址、中興新村、烏日車站、成功嶺等十八個地點,都因未獲社會支持,被批「國會自肥」而作罷。他任內將對遷建案做基礎性研究,從人民的可及性、便利性、可集會遊行等面向考量,促成國會遷建案。

游錫堃初上任時曾提「程序正義」,強調將公平對待四個主要黨團的提案。他說,立法院長的角色很清楚,就是處理「國會行政」,除依法不任政黨職務,也本於公平中立原則行使職權。以修憲為例,他雖有自己的主張,但不推自己的版本。

游錫堃強調,立法院是立法、監督政府施政之所在,因此他很在意立法品質、與人民或社會息息相關的法案,如農民企盼的農民退休儲金條例等。一改過去被詬病的「輾壓式立法」,他不會讓立法院成為行政院的「立法局」,對政院所提法案照單全收。

蘇嘉全任內通過三、四百個法案,游認為數據並不重要,重點是所達成的社會影響與實質效果。他上任後的第一個會期共通過六十一件議案(三十九件法律案)。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人大通過「港版國安法」草案後,他促成國會四大黨團發表國會共同聲明。

中國人大5月28日下午通過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港版國安法。(美聯社)
中國人大5月28日通過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港版國安法,游錫堃立即召集朝野協商,於29日發表共同聲明,譴責中國強行通過港版國安法。(美聯社)

看好台美建交的可能性大增

游錫堃受訪時也倡議國會外交。他上任第二個月就成立「國際事務小組」,未來將成立國際處,並指定立法院秘書處處長兼任召集人,平日工作重點是加強重要友邦的政經情勢分析、每周出版《國際輿情周刊》提供給立委、立委出訪時充任外交幕僚。

對於最重要的邦誼,游錫堃倡議「台美建交」,在接見訪賓包括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莫健(James Moriarty)等人時都一提再提,並花很長時間向記者分析台美建交的可能性大增,還稱讚蔡英文與美國的外交關係是歷來最好,更語露玄機地說:「台美建交也許不那麼快,但何時要來,沒人知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順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