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亮觀點:美國的利益,台灣的命運

2020-06-04 07:10

? 人氣

台灣的未來和其他國家有關係,作者認為在民進黨的執政下,非常堪憂。(資料照,蘇仲泓攝)

台灣的未來和其他國家有關係,作者認為在民進黨的執政下,非常堪憂。(資料照,蘇仲泓攝)

我在「從台積電赴美設廠,再談台灣亡國論」一文裡,談到台積電要投資120億美元、在美國興建5奈米的晶圓廠,是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台灣的生存。這件事是美國政府的科技戰略發展規畫中的一部份,目地是要保持美國設計、生產高科技軍事和商業的技術,防止產品技術、機密的外流。其實打擊的對像是全世界所有國家,華為不過是首當其衝而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人看了這篇文章後搖搖頭、不以為然。台積電在台灣有許多廠,就只去美國設一個廠,怎麼可能會讓台積電跑了。民進黨更是要假裝没這事,根本不需要回應,國民黨是選輸後、兵敗如山倒、腦袋瓜子都不見了。

首先,台積電赴美設廠的事早在大選前就開始進行了,不然的話怎麼會宣佈時就知道是120億美元、5奈米的晶圓廠在亞利桑那州呢?這又不是開一個雜貨鋪,難道不要先看看地方、查查水電、交通,和地方政府談條件?你看郭台銘在美國設廠時候搞了多大的宣傳、談了多少的地方政府。

所以台積電赴美設廠的事、民進黨早就知道是美國政府戰略規畫中,不過是要等到總統大選後才宣佈。否則在去年選舉時露了餡,那如何駡韓國瑜和國民黨賣台?

第二,台積電到了美國設廠後,所有的員工必須是美國人、而且要身家調查、通過安全檢查(Security Clearance)。今天美國公司的新僱員工、只要有碰到科技機密都要安全檢查,尤其是中國人。有許多第二代的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連他們父母的背景都要查,稍唯有點疑問的人就不要想上班了。這是民進黨的"口譯哥"外交官不知道的吧?

所以台積電在台灣的工程師也不用想來美國廠做事和參與設計了。這就是為什麼將來美國的市場的訂單、會往台積電的美國廠,而在台灣的工廠會被逐步淘汰的一個關鍵問題。

台積電赴美設廠,蔡政府宣稱樂觀其成但不會涉入。(柯承惠攝)
台積電赴美設廠,蔡政府宣稱樂觀其成但不會涉入。(柯承惠攝)

美國的執政者一定是以美國的利益第一

實行民主政冶、不就是要選出民意代表和執政者為人民服務、把人民的利益擺第一嗎?所以只要是牽涉到美國的利益時,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他們的立場是一致的。這才是民主政冶的真意。不是像台灣的民主,民進黨是要打倒國民黨來當政(「反中賣台」是口號),國民黨是護黨產來當政。人民的利益是什麼不重要。民進黨和國民黨不是如此的政黨的話,台灣怎麼會今天面臨亡國的命運?

美國七十年對亞洲的政策

美國七十年來對亞洲的政策是不斷的改變、來配合美國的利益。

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軍還戰領日本。為了要建立日本為盟友、確保美國在日本駐軍,在1951年9月,簽署三藩市條約(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同時也簽署美日安全條約(United States and Japan Security Treaty)。在三藩市條約簽署時,由於美國(邀請中華民國),和英國(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不同意見,最後双方都未參與。

而台灣的歸屬權在「台北條約」(中日和平條約)中,在1952年4月(三藩市條約生效日)簽署,由日本歸還給中華民國。當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1895年馬關條約由清朝割讓給日本,這時由日本還給中華民國而己。但是在1952年,琉球羣島還是由美國代管,因為琉球被日本1879年強佔之前、是一個獨立親中的王國。美國為了自己的安全、還要在琉球駐軍。

在這時候並没有美軍駐台、而且也没有中美防禦條約(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 中美防禦條約是在1954年12月,韓戰結束第二年,美國為了建立起亞洲的軍事防禦網(美國那時還在菲律賓駐軍),才簽定的。這樣的話,美軍才能進駐台灣。

前進到1971年。在美國決定了、美國的利益是要和中國大陸做生意時,所以在1972年尼克森訪問中國前,美國先在1971年6月與日本簽定"沖縄返還協定"(The Okinawa Reversion Agreement ),將琉球羣島交給日本,不過日本要同意美軍繼續駐軍。尼克森訪問後,接著當年日本跟進,在9月日本與中國大陸建交,發表中日聯合聲明(Japan–China Joint Communique),日本同時取消了「台北條約」,承認台灣是中國大陸的一部份。

等到卡特總統在1979元月正式與大陸建交時,不但是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且「正式」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並取消與台灣的「中美防禦條約」、而且撤軍。這就是美國官方40年來所謂的「一中政策」。

台灣七十年前、從非美國的盟友(民國38年古寧頭戰役是自家打的),轉成為美國的亞洲的軍事防禦網一部份(美軍駐台是在民國43年),到1979年斷交,台灣在美國的地位不都是根據美國的利益在改變嗎?

台獨的護身符「三藩市條約」

今天台獨份子一直根據三藩市條約在喊的「台灣地位未定論」,其實目地就是要把台灣定位成琉球羣島,還是應該由美國代管,然後在美國人的策劃下、可以獨立。問題是在美國的「一中政策」下,台灣已經是中國的一部份,連美國代管的琉球羣島都送給了日本,不知道台獨份子要到那裡去搞台獨?難道是釣魚台?

或許這些台獨份子真正的算盤是:先看能否做美國人、退而求其次為日本人、最後才台灣人?

美國的利益和台灣的命運

現在的問題是美國的利益是什麼?當然現在巳經知道是要保持美國高科技技術的領先,台積電投資美國興建晶圓廠只是第一槍而己。其他台灣高科技的廠商、只要是用得上的,會陸陸續續的跟進。剛剛勝選、還要執政四年、「反中抱美」的民進黨,會說「NO」嗎?

更重要的問題是在美國的利益之下,台灣的命運會如何?

俗語說「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從美國的觀點,台灣的價值不高、買主有限。美國的亞洲的軍事防禦網巳經不需要台灣(美國與大陸建交時、取消中美防禦條約、美國撤軍)了。經濟方面,大概就剩下像台積電這類高科技、台灣的廠商了。從美國的利益看,講的難聼點,就是像舊車出售、能賣幾個錢、算幾個錢。

買主就只有兩個:中國大陸和日本。

先說日本吧。從地理環境來說,日本己經有琉球羣島,加上台灣,基本上不難。歷史上也統冶過台灣50年,再加上台灣一直有一群廂望日本的「皇民」(也許是日本統冶台灣時留下的後代),應該是困難不大。困難是在中國大陸!

台灣在馬關條約下、由清朝割讓給日本,是中國人的國恥,尤其是日本人1895年後又陸續佔了東北、山東、更在八年抗戰時要吞下中國。好不容易抗戰勝利要了台灣回來,日本人從美國人手裡再撿回去,那全世界的中國人都跟你拚啦!

何況台灣早就有了買主:中國大陸。問題是價錢。

我在「蔣經國、習近平、蔡英文」一文有說,台灣的選擇只有三條路:

1. 蔣經國路線:團結一致、積極建設、發展經濟、讓人民生活過得比大陸好,以時間換取前途。

2. 兩岸和平統一:放棄中華民國,接受共產黨統治,看能拿到什麼好處。

3. 武力統一:施琅入台灣或是赤裸裸的進攻。

蔣經國路線等於沒結果、沒事。兩岸自行談判、和平統一,對美國不好,因為統一的代價是大陸付給台灣,美國沒吃到。其他的方式下,美國會實施經濟制裁中國大陸。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像對付伊朗,凍結大陸在美國的資產(美國政府債券、存款帳户),禁止使用美元。至於付給美國的價錢比如說:北韓核武、南海撤軍、貿易特惠等等。如果能以台灣這個雞肋換取以上的條件,那對美國是相當值得的。

習近平也不是省油燈

我在「台灣亡國論」一文裡有談到習近平的「經統政策」:簡單的來說,就是吸收台灣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打擊台灣的經濟。

2020年中國兩會。5月21日,中國政協13屆三次會議開幕,習近平出席。(AP)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照,AP)

當台灣的經濟崩潰,人民生活艱苦時,自然會「一國一冶、和平統一」。美國對台灣一向是賣武器等,不會來養台灣老百姓的。台灣越老越窮、中國大陸付給美國的價錢就越少。

所以美國和中國大陸都是要從台灣拿資金、技術和人才,就看執政黨給不給了。换句民進黨的口號,要不要賣國!

還是蔣經國愛台灣

1979年美國與大陸建交時,蔣經國面臨多大的困難。不但美國撤軍,而且在國際上被孤立。但是蔣經國並没有去搞九二共識、開放台灣企業去大陸。反而蔣經國全力建設、發展經濟、製造工作機會。台灣到今天還是靠蔣經國的十大建設:中山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北迴鐵路、桃園國際機場、台中港、中鋼、中油、核能發電廠、新竹科學園區、台積電等。

蔣經國過逝32年後,在民主政冶下,台灣選出來的李登輝(建了一個負债累累台灣高鐵)、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做了什麼?民進黨執政四年、連桃園國際機場的第三航厦都蓋不出來!現在還讓台積電跑了。

20191227-蔣經國。(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前總統蔣經國推十大建設。(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台灣驚心胆跳的危機才剛開始

我在「新冠肺炎的危機才剛開始」一文提到,美國這次因為川普無知、無能、又自私,完全沒準備。結果美國成為全球第一號傳染國,不但死亡超過十萬人,而且四仟萬人失去工作。最近又因為白人警察扼殺黑人、全國抗議暴動。美國己經化了三兆美元救經濟,看來還是不够,可能要繼續加碼。今年下半年美國的消费肯定是崩潰、而且預計要化十年才能恢復。

那台灣的外銷不也都成夢了嗎?

就在這個節骨眼,台灣的勞保年金、健保面臨破產,而許多企業已經因為新冠肺炎發生裁員、倒閉。但是蔡英文和民進黨還沉醉在大選勝利、罷免韓國瑜的夢中,連對勞健保破產、台灣高科技的廠商出走美國的問題都避而不談。

這樣的危機在民進黨執政下、能不讓人驚心胆跳嗎?

*作者為金融博士,曾任教美國大學及任職金融機構、新創科技公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