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B輪就像現實的婚姻

2017-05-26 06:50

? 人氣

這也是為何蔡其樂說B輪就像現實的婚姻:上面這些問題根本就像未來岳父母在第一次和自己見面吃飯時,一邊揮著筷子一邊問著的問題,現實的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趣的是,在台上參與小組討論的四位都是東南亞地區老資格的投資者,但當同樣是資深投資人的主持者不斷逼問四人:「如果新創在A輪就是估值過高,卻又沒能在找你們募B輪時實現足夠的數字成長,那他們該怎麼辦?」時,四人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創業家一開始就要想清楚,但就是沒人能提出可以供這類創業家參考的B輪解決方案。

事實上如果同樣的問題來問我,我大概也找不到好的答案。因為在優先股的設計下,創業家就算認清事實,願意做估值下修的B輪,但A輪投資者可能無法接受,或者會觸發很難看的反稀釋條款。而新的投資者仍然可能會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與其要去做複雜的估值下修輪(down round),不如去看看其他股份表比較乾淨的新創。

這就是風險資本新創世界的特色:募資的每一輪都和下一輪有相關,如果在募A輪時沒有事先理解B輪投資者到時的期望會是什麼,那麼創業家很容易就會選擇高估值,不知不覺間把自己未來的路堵得只剩一小個縫。

這也是為什麼我總是告誡創業家,不要太斤斤計較種子輪和A輪的估值,因為真正的稀釋會發生在B輪,如果種子輪和A輪的資金和投資人的人脈網絡無法協助新創在B輪前抵達夠優異的客戶和營收成長數字,那麼前面A輪努力爭取來的較少稀釋,一下子就會變成毫無意義。

光是定性解釋大家可能很難理解,下面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有一間新創在A輪時募資$2M,而有兩組投資人願意投資,一組是頂級矽谷風險資本家,但估值較低為$8M,另一組是跨國大企業的企業投資部,為了擊敗頂級風險資本家而願意給予$10M的較高估值。在這兩種狀況下A輪之後的創辦團隊和種子股東持股比例個為75%和80%:

1495512463698.jpg
 

在上表中,我們看到取得頂級矽谷風險資本家投資的該新創,在A輪後雖然持股比例較低(75%),但在風險資本家的協助下,公司聘得經驗豐富的CGO(Chief Growth Officer),並從風險資本家的人脈網絡中聘得關鍵的工程師數位,營收從一年前的$3M成長100%為$6M。由於這樣高速的成長,使得B輪投資人願意以較高的倍率(10倍)進行估值,因此B輪估值來到$60M,經過B輪稀釋後,原始股東(包含創辦團隊和種子輪投資者)的持股比例僅僅從75%稀釋到68.75%。

相反的,因為貪圖較高的$10M估值而接受企業投資部投資A輪的新創,在A輪後雖然有了一些和該企業共同開發事業的機會,但這些事業進行緩慢,遲遲無法貢獻營收,創辦團隊靠著自己的拼勁仍然將前一年的$3M營收成長了33%來到$4M,但因為成長速度慢,B輪投資人只願意用較低的倍率(5倍)進行估值,因此B輪估值來到$20M,經過B輪稀釋後,原始股東(包含創辦團隊和種子輪投資者)的持股比例從80%一口氣被稀釋到60%,比前述高成長新創的68.75%還低。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