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5月23日──波希米亞兩名大臣被扔出窗外 引爆歐洲「三十年戰爭」

2018-05-23 07:00

? 人氣

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wikipedia/public domain)

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wikipedia/public domain)

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發動起義,衝進當時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大公辦公的布拉格城堡,以侵害宗教自由的罪行,將兩名政府大臣和一名文書人員朝17公尺高的窗外扔出去,史稱「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整起事件聽起來荒謬又好笑,卻造成歐洲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國際戰爭,並徹底改變了歐洲歷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發生第一次「丟出窗外事件」的布拉格市政廳。(Øyvind Holmstad @wikipedia/CC BY-SA 3.0)
發生第一次「丟出窗外事件」的布拉格市政廳。(Øyvind Holmstad @wikipedia/CC BY-SA 3.0)

兩次扔出窗外事件 皆因宗教而起

1618年的「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Defenestrations of Prague)並非第一次,1415年波希米亞的宗教哲學及改革家胡斯(Jan Hus)因為反對教廷贖罪券、否定教皇的權威性,被當時神聖羅馬帝國教廷視為異端而以火刑處死。支持胡斯的波希米亞貴族和民眾強烈反彈,教廷對波希米亞發布「禁行聖事」的處罰禁令。一直到1419年,在神聖羅馬君主(已當選羅馬人民的國王,尚未就任帝位)兼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四世(Václav IV)斡旋下,終於讓禁令解除,然而原本以胡斯信徒為主的布拉格市議會卻遭到解散,取而代之的則是以天主教為主的新市議會,有些胡斯的信徒還被逮捕,

這使得胡斯的信徒非常憤怒,並走上街頭示威遊行,人潮聚集至新市政廳前的廣場,要求政府釋放被逮捕的胡斯信徒。此時挺胡斯派和反胡斯派發生激烈衝突,激進份子衝進新市政廳,在群眾的鼓譟煽動下,活活地將市長及市議員7人從市政廳的窗戶扔向樓下一大群手持長矛的抗議者,此即為「第一次扔出窗外事件」。之後暴動更加激烈,開始攻擊天主教教堂及相關人物,導致神聖羅馬帝國出兵鎮壓,胡斯信徒也全面起事,引發長達15年的胡斯戰爭

兩名羅馬帝國大臣和一名書記官被從布拉格城堡上最高的曾樓上丟下來。(wikipedia/public domain)
兩名羅馬帝國大臣和一名書記官被從布拉格城堡上最高的曾樓上丟下來。(wikipedia/public domain)

馬丁路德改革基督宗教後  新舊教衝突

第二次「扔出窗外事件」則要從1517年,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發表「九十五條論綱」反對羅馬教廷大肆出售「贖罪券」斂財說起。贖罪券最早在11世紀時開始出現,信徒能以購買贖罪券洗淨自己的罪孽,以換取死後不用在煉獄中受苦刑,甚至還可以幫已經死去的人買贖罪券,讓亡者早日上天堂。贖罪券在當時成為教廷的重要經濟來源。

馬丁路德畫像。(wikipedia/public domain)
馬丁路德畫像。(wikipedia/public domain)
羅馬教廷販售贖罪券的版畫。(Pvasiliadis@wikipedia/public domain)
羅馬教廷販售贖罪券的版畫。(Pvasiliadis@wikipedia/public domain)

當時的基督教神學家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點」反對教廷出售贖罪券,傳遍全歐洲,引發後來的宗教改革,使全歐洲分為天主教與新教兩大陣營。1555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簽署《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允許新教和天主教共存於德意志地區。1609年,羅法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更頒布了《皇帝帝國憲章》,進一步允許了波希米亞人的宗教自由,當地多數人都是信仰新教。

然而,自1617年開始擔任波希米亞國王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卻是個瘋狂天主教徒,極端的打壓當地新教徒,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動,拆毀新教教堂,引發了當地民眾不滿和騷動。位於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終於忍無可忍在1618年發動起義,衝進布拉格城堡,將兩名政府大臣和一名文書人員扔出窗外,並在隔年推舉腓特烈五世(Friedrich V)為王成立臨時政府,宣布波希米亞獨立。

斐迪南二世。(Georg Pachmann@wikipedia/public domain)
斐迪南二世。(Georg Pachmann@wikipedia/public domain)
斐迪南二世。(Georg Pachmann@wikipedia/public domain)
斐迪南二世。(Georg Pachmann@wikipedia/public domain)

大臣大難不死向斐迪南告狀    引爆歐洲「三十年戰爭」

沒想到被丟出窗外的三人正好摔在堆肥裡,竟撿回一條命,除了受到驚嚇、暈倒外,沒有太大傷害。三人隨即向國王斐迪南報告波希米亞人造反。波希米亞起義軍也同時進入奧地利王國境內,兵臨維也納城下,斐迪南二世逼於形勢,在表面上假意答應進行談判,實際上在暗地裡向天主教同盟求助,最後將起義軍逼退回波希米亞境內。
 

斐迪南二世聯合西班牙進攻腓特烈五世所在的普法茲地區,雙方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交戰。(wikipedia/public domain)
斐迪南二世聯合西班牙進攻腓特烈五世所在的普法茲地區,雙方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交戰。(wikipedia/public domain)

然而,波希米亞王國推舉出腓特烈五世為國王,讓斐迪南二世忍無可忍,聯合天主教同盟之一的西班牙進攻腓特烈五世所在的普法茲(Pfalz)地區,雙方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交戰,斐迪南二世勝利,腓特烈五世被逼逃亡荷蘭,波希米亞則重新納入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波希米亞約有四分之三的地主的土地落入神聖羅馬帝國的地主之手。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更強迫波希米亞的百姓改信天主教,並焚毀波希米亞的書籍,宣布德語為波希米亞的官方語言。

斐迪南二世最後雖然拿回波希米亞地區,但其他歐洲國家如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因憂心神聖羅馬帝國再度強大,於是接連出兵反制神聖羅馬帝國,帝國也不甘示弱回擊,戰爭一直持續到1648年,交戰各方簽訂《西發里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這場持續30年的宗教戰爭才真正落幕。

1648年的西發里亞和約確認儀式。(Gerard ter Borch @wikipedia/public domain)
1648年的西發里亞和約確認儀式。(Gerard ter Borch @wikipedia/public domain)

30年戰爭結束了自中世紀以來「一個教皇、一個皇帝」統治歐洲的局面,德意志地區作為主戰場,幾乎被破壞殆盡,戰後更分裂為近300個獨立的領地,陷入封建分裂的時代。歐洲權力分配也大洗牌,神聖羅馬帝國嚴重衰弱,西班牙失去一等強國地位,而戰勝國法國得到大量領土,成為歐洲霸主。荷蘭與瑞士則在此時獨立。

喜歡這篇文章嗎?

魏嘉瑀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