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歲月:《書街舊事:從府前街、本町通到重慶南路》選摘(2)

2017-05-19 05:50

? 人氣

火車彷彿一條龍,忽上忽下穿梭在曠野與天空之間,直到奔馳過關渡平原的西端,眼前出現了山形起伏貌似觀音菩薩仰天的側臉,祂就像一堵雄偉屏障,柔美的稜線讓人感到受到庇護的安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淡水八景之一,山上有十八座連峰,據說在荷蘭人統治臺灣的時代,叫它「淡水山」;漢人則因山邊的八里盆社原住民部落而稱「八里盆山」。八里盆有一座港口,在清朝時代,與中部鹿港、南部鹿耳門號稱臺灣三大對外交通的商港。當時貿易興盛,商旅途經關渡一帶,眼望觀音山,無不被這大自然

的鬼斧神工震撼,因而紛紛建議官方定名為「觀音山」。

這些故事都是我請教學校附近麵攤老闆得知的,歷史課本並沒有這些記載。觀音山所在的八里,位於淡水河左岸,但交通十分不便,要搭渡船才能抵達。

 

✽   ✽   ✽   ✽   ✽

對我來說,很多東西既遙遠又夢幻,比如我對自己的親生父母毫無印象,阿嬤說他們無暇照顧我,所以我從襁褓就由阿嬤一手撫養,直到五歲時,聽說雙親被徵召到南洋充軍,還不懂事的我卻直覺自己就是個棄兒。

外公做木炭生意,是苦力階層,每天扛著裝炭的竹簍送到固定客戶家,我常跟著去走街,看到阿公負重彎腰的背影,就期待自己快快長大好幫忙。

一九四五年初,美軍飛機轟炸當時屬於日本殖民地的臺灣,炸彈沒日沒夜的從天而降,為了躲避空襲,政府強制大家疏散,我跟著阿嬤、小舅三人避居土城,外公則留在臺北城內冒險營生。本來荒蕪一片的土城,一下子湧進很多老弱婦孺。我們租屋住在一間擺放農具的土角厝,裡面約兩席的空間,沒有任何家具,牆角有磚塊與乾稻草堆疊起的榻,上面鋪了木板,可坐可睡。牆壁有個用磚塊砌的二格窗,沒有窗扇或玻璃,冷風時不時灌進屋裡。

「時局這樣,乖孫,大家都要將就了。」阿嬤說這跟牢房沒兩樣,流下淚來。其實,我很興奮,躺在榻上,手腳可以伸展成大字,在上面還可以翻身、打滾。夜晚,窗子透風又透光,從沒看過月光這麼白閃閃,也沒聽過蟲叫得這麼大聲,鄉下的種種奇妙經驗,是我幼年難忘的記憶。

阿嬤有時候會說起媽媽的故事,說她嫁給醫生本是好姻緣,無奈戰火摧毀了這一切,如今生死未卜。「乖孫,你長大要爭氣,如果你爸媽有歸來,你就有指望了。」不知為何,聽多了阿嬤這些話,我對陌生的父母親,反而印象更模糊了。

我們每天帶著閒置的鋤頭、扁擔、籮筐、鉛桶......到水溝旁的一塊畸零地做事,阿嬤教我和小舅撿出石塊、拔草、鬆土、圍籬,整理成一個小小菜園,並挑尿桶去施肥。就這樣有收穫了,除了少許的青菜,還有地瓜,那是我們的主食,地瓜切成「籤」,晒乾便於儲存。左鄰房東見我們可憐,偶而送一些米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